「泉甘器潔天色好,坐中揀擇客亦佳」--歐陽修《嘗新茶詩》(展館選的詩文)
蒙藏文化館最近有一個茶鄉茶香的特展,到今年11月10日止,隔週的週日下午2點到3點都有志工導覽,目前還有6場,先預約的話會送一個小扇子,沒預約也可以現場跟著聽,推薦給大家!湊滿10人也可以自組一團,還附贈手作體驗活動!不過我巴哈的使用者可能對這些比較沒有興趣,就當給有緣人看啦

在大熱天又常有雷陣雨的午後,參加這個涼涼的導覽,真是非常享受!
預計是1小時,但我們講了1.5個小時,真是辛苦熱血的志工了!
台灣展出的茶器文物大多都是從清末、日治時期開始的,只有一個在西藏章嘉大師文物館的古物,是一千多年前的(不知道是正品還是仿品)。這些展覽物品幾乎全部都是私人收藏的,佩服那些文人雅士有心有錢有品味。礙於我的小屋空間不大,只能上傳幾張有代表性的照片,紀念一下今天的展覽!
以前的茶灶,可以加熱茶水,茶灶上面的文字是「茶處」,很漂亮的草書。
梨形壺、裝茶葉的罐子,還有平安罐,平安罐是在沉船中打撈出來的,實際作用到底是不是裝茶葉還有爭議。
一些以前的茶葉罐子。
以前的廣告:
這是當時的「辻利茶舖」,就在重慶南路與衡陽路口,現在改成星巴克,在大稻埕那一帶,當時應該是前三大茶鋪之一吧!還有新芳春茶行等等。
當年的廣告之一,但這個非常昂貴,因為是刺繡!
當代的美女廣告圖,這是當年的審美觀,我很喜歡這種當年代的人物廣告,彷彿可以透過古人的眼睛,看看當時對美的角度。
工夫茶具,不只製茶、泡茶很工夫,茶具也很工夫!
臺灣茶葉外銷的嘜頭(shipping mark),可見當時台灣茶葉外貿的榮景,臺灣從茶葉轉運站逐漸發展成自產茶葉外銷,世界各地都喝得到臺灣茶(包含也很多自產茶的東南亞國家),前三名是紅茶、烏龍茶、包種茶。當時外銷前三名的貨品是茶葉、米、糖,後來隨著台灣經濟發展和市場的變遷,茶葉逐漸從外銷為主轉為內銷。
當年還有所謂的「茶籌」,每天茶廠工人做完工就先拿,月底再換錢,當時製茶真的太盛行,一度可以把茶籌直接當成一種貨幣交易。
這是外銷的高級定製茶外包裝,光是容器就十分高級,銀色那種是錫製的。
一樓是茶器文物的導覽,接下來二樓是蒙古和西藏的生活簡要導覽、分享他們喝茶的文化,以及一些台灣有名的陶藝師製作的茶具,例如曉芳窯(我對茶完全一竅不通,也還不懂品味,只是算喜歡喝茶而已,所以今天講的名詞都是第一次聽到啊)。
縮小版的蒙古包,蒙古人在蒙古包裡面左邊是男人的位置,右邊是女人的位置,受西藏文化的影響,他們進屋也是喜歡順時針的走向(如西藏轉經輪)。這個展間裡面還有一幅很大的畫,描繪了蒙古人的一生,很有趣。
蒙古人飲食都只有奶類、肉類,所以必須喝普洱茶平衡體內物質,他們隨身都會攜帶茶碗,西藏及蒙古人都是不可一日無茶的族群。他們喝茶的習慣是第一杯茶去外面潑灑敬天,第二杯敬祖先(夜晚時拿來敬月亮),第三杯給主人,第四杯才是給客人和其他生活飲用。他們很重視喝茶,所以在蒙古作客時,不可婉拒主人端來的茶,是他們的禮儀文化。
這是西藏人的帳篷,最外面的布是由犛牛的毛編織而成的,可以長久使用。他們的座位與蒙古人左右男女有別不同,是以前後區分,男前女後,也會有供奉的佛龕。他們與蒙古人一樣都是以茶磚為茶的來源。
三樓則是第七世的章嘉大師文物保存空間,需要脫鞋進入,導覽志工還有介紹南傳、北傳佛教的歷史。裡面有許多與神佛有關的文物,為表敬意我就沒有拍照了,例如唐卡(繪畫在布上的許多佛像)、章嘉大師畫像、大師使用的法器及伏藏(伏埋起來的寶藏)等等,其中一個伏藏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據說是當時章嘉大師因預知會有一波滅佛器文物潮,所以藏起來,連他親近的人都不知道,到了一定的時機,專門尋找這些伏藏的人,靠特殊的方式再把這些法器找出,所以是約三、四年前才找到這些東西的。
當時國民政府播遷來台,為了自證正統,帶了儒釋道的傳人一起過來,儒家是孔德成、道家是張天師的嫡傳弟子張恩溥,釋家就是當時藏傳佛教領袖之一、唯一的國師章嘉大師了。我想有許多中華文化的文物也靠當時那一波來臺,才得以保存至今。
當時章嘉大師獲得的采玉勳章,在我們國家是非常非常難得的(後來好像都變成了外交用的采玉大勳章)。
我十分喜歡看古物、東方古建築(但感覺太「陰」的沒辦法...),每次站在這些東西面前,總感嘆時空的偉大、先哲的不凡、人類的渺小,偶有令人感覺古今穿梭交疊的震撼,尤其身在古建築之中時,都會想像古人站在此處的心情。很感恩將這些歷史文物、建築保存至今的小尖兵們,也謝謝願意傳承歷史的人們,像歷史白痴如我就沒辦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