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淺談動畫、漫畫、與小說的差別:從視角切換談起。

夏目上將 | 2025-01-20 02:05:16 | 巴幣 106 | 人氣 64

自小我第一個迷上的娛樂就是漫畫,從小到大買過的漫畫怕是破萬本了,也被丟了好幾次。加上去租書店看的漫畫,我人生的漫畫閱讀量連我自己都算不清楚。

國中時迷上畫漫畫,但高中時進漫研社,立刻發現了漫畫創作的困難。那就是很花時間,當時還沒有電繪這種方便的東西,連封面都是要從水彩畫開始畫起。對於自身手殘深切理解的我在高一一年的嘗試,加上被朋友背叛等雜事後,便決定放棄畫漫畫這條路。

想表達的東西太多,想創作的時間太少。最終我跟這條路分道揚鑣,轉投入小說。在高中時我還有幾本小說筆記,還自己畫插畫。可惜的是高中課業依然繁重,加上我自暴自棄,最後還是沒有投稿過。

小說投稿大概是大學的事情了,這也是我開始頻繁接觸動畫的開始。小時候看的那種電視台動畫不算的話,我接觸動畫算是很晚了。

當時跟著動漫社的成員和學長看了藍色恐懼,這是我第一次跟人詳細討論一部動畫的感想。當時的動畫還不像現在充斥著大量劣質品,每一部都有值得討論的地方。當然我沒加入社團,最後也沒考慮過動畫這條路,原因也很簡單,沒時間也沒前途。

我不是一個把創作當成賺錢手段或畢生志業的人,這件事也是我出社會後許多年才了解。雖然曾出過一兩本書,得過一次文學獎。但一直也沒進過出版社體系,甚至我蠻討厭出版社的。總之呢,寫小說這件事不是因為我最擅長,而是因為我不想浪費太多時間。

畫漫畫,畫動畫都很浪費時間,要練習技巧,要花錢買許多工具。可小說不用,自從我大學開始BBS站文學盛行,幾乎只要是個識字的,都可以在網路上免費創作小說,甚至給更多人看到。

我也是一個有過出版夢的人,但後來發現出版實體書真的是一條絕路,所以我也放棄這個。這大半人生對動畫漫畫小說的經驗,得到的都不是我想當動畫家、漫畫家、或小說家。而是我只能當興趣,但不能認真。

嘛不過呢,要評論一下三個創作媒體的差異還是行的。看得多,有有一點創作經驗,寫點東西不難。所以我今天廢話講完了,接下來討論動畫漫畫跟小說的敘事差別。

首先先從三樣媒體的各項素質做比較:

1. 資訊密度:也就是每一秒呈現的資訊量有多少
動畫 > 漫畫 > 小說

可能有人覺得哪有,小說可以在很少的字數內描寫很多東西。
但是呢,以我個人的閱讀經驗,一本輕小說大概可以做成兩到三集的劇情量,看得快的話大概一到兩小時能看完。但對動畫來說兩到三集,扣掉oped前情提要等,頂多一小時吧。更何況動畫還有畫面與聲音跟音樂還有音效等資訊在,所以資訊密度鐵定是比較高的。

那麼資訊密度對應到的是怎樣的體驗呢?就是閱聽者對於整部作品的了解完成度。密度越高,作品的了解完成度越低。換句話說,就是動畫越難一次看出內涵多少資訊,這點跟電影很像,所以有很多小細節跟彩蛋要探討,只看一次是不夠的,通常得多看幾次。當然有些人看動畫就是為了娛樂也不求甚解,所以看一次嘗個鮮也就夠了。

這點跟動畫不容易停止觀看,需要連續的觀看體驗相配合,會發現動畫的閱聽者想要完全看懂一部動畫是真的需要花更多時間。因為播放時錯過的部分你就得想辦法重看,當然現在播放軟體可以指定時間點跳躍,可是電影動畫不行。

漫畫跟小說都沒這問題,看到不懂的地方就可以停下來,看是要往回看還是往前看都可以。不過漫畫的資訊壓縮度也很可觀,所以有時候看完漫畫還要多看幾次才能把所有彩蛋探索完。

還有小說比較沒有藏彩蛋的問題,因為小說的視角跟動畫一樣永遠都是單一視角,看到哪個字就是哪個字。換句話說,作者比較難藏彩蛋,壓縮度不夠高,很多東西你不明寫,看幾遍就是看不出來。

2. 文本的超時空性:

小說 > 漫畫 > 動畫

超時空性就是指超越時空的連貫性,這點無庸置疑,動畫絕對是最低的,因為動畫是連續畫面。在表現上閱聽者很難對超越時空的表現法做出理解,必須佐以類似蒙太奇的電影表現方法。千年女優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分鏡切換時亦保持一貫的連續性。

漫畫可以透過分鏡來達到超越時空的連貫性,小說更簡單了,甚至不用場景切換,只要文字的連貫性存在要跨越千萬里的距離都沒問題。

所以閱讀體驗上,小說其實要花些心思去理解連貫性。但動畫反而不用,看就對了。當然如果是那種做的很差的動畫,時序亂七八糟分鏡也亂七八糟,那看著也是一種折磨。

3. 視角的多樣性:

漫畫 > 小說 > 動畫

嗯這個比較麻煩一點,動畫的視角沒辦法多樣主要是因為動畫很難做出好的分鏡的連續效果,是可以做但就體驗不好,畢竟要一個人在幾秒內盯著數個格子看發生何事很難。

這點小說其實也有點像,因為小說的讀者閱讀,不管有多少視角可以選,最後只能選一個,沒辦法同時選兩個以上。也是可以選,但閱讀起來會很吃力。在一段裡同時塞三個人的視角,光是代名詞的運用就很麻煩。

漫畫的話,分鏡的處理可以解決這問題,同一頁或同一跨頁可以同時描繪多個視角的畫面,這個就不是小說跟動畫能比擬的。


我年輕時在創作的時候,很常被說我寫的小說很像在看漫畫。的確是這樣,因為我很習慣在兩個對話中間穿插個動作,讓他看起來就像一個人在一個分鏡中的描寫。但這種作法對於不習慣的人來說,閱讀體驗會變差。因為它們很容易被中間那個動作給中斷閱讀體驗。

但是我覺得這樣的寫法很有趣,所以到現在都沒改掉。

我個人是覺得,在學習小說的視角切換時,加入其他媒體的經驗可以學到靈活的表現方法。雖然不能完全模仿,但要玩出一點不一樣的東西還是可以的。

就如小說的部分加入漫畫的分鏡概念,甚至是漫畫的視角切換與延伸,對於動態的描述會更生動。是從誰的角度跳到誰的角度去觀看,又從哪個角度切換到哪個角度,是俯瞰還是仰望?視角是否固定,都是值得研究的。

唯一的缺憾就是,越是參考這些媒體的表現方式,小說的複雜程度越容易上升,字數也會變得很難精簡。因為很多都是具體的場景,要拿掉就得考慮讀者少了這些描述看不看得懂。輕小說會重視表現畫面的寫作方式也是因為這樣,如果寫得太唯心太模糊,反而會讓讀者看不懂。

只是要我選的話,我還是習慣把各種媒體的表現方式運用到小說上,這樣才能寫出更多有趣的東西。

0則留言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