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地鐵迷消息:2021 年 12 月至 2022 年 12 月這一年之間,北京地鐵曾將英文意譯改用音譯(當然,2022 年 12 月已有很多站改回意譯),當時甚至使用了「Zhɑn」取代「Station」。該類普通話使用者不需要、非普通話使用者又看不懂的翻譯,起到了什麼作用哩?按照此標準,是否地鐵的英文標誌也應該改為「Ditie」,而不是「Metro」或「Subway」?
對此,社交平台「抖音」卻有很多人支持,認為是「民族自信」的表現。有人說「來中國的人必須學會用漢語唸站名」。但是,不懂漢語拼音的人,連「j」「q」「x」這三個音素,都不知道如何發音,而且如果只是旅遊,不想了解當地語言,似乎也沒有學習的必要。
事實上,這類問題在其他一些城市也存在,如瀋陽地鐵自2010年開通以來,一直都在使用拼音音譯(而非意譯)作為英文站名。也有人因此反饋,給當地主管這類事務的網站留言板留言,但都以「音譯符合相關規定」而不了了之。
此外,鐵路(火車)部門方面的做法也如此,東、西、南、北,在候車廳顯示器、12306 購票網站、一些站牌,都一律音譯為 dong、xi、nan、bei。甚至烏魯木齊、呼和浩特也使用 Wulumuqi、Huhehaote 表示,而非 Urumqi、Hohhot。
有人又說「中國人應該有自己的英語」,但我認為這和「歐美人應該有自己的漢語」一樣離譜。如果我身處英語國家去火車站(Railway Station),但是漢語翻譯站名標註的是「芮歐威·斯得伸」,那我很難去理解含義。
因此,個人覺得以拼音音譯車站名代替意譯,並非民族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