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W系統

夜臨 | 2025-04-06 20:30:14 | 巴幣 200 | 人氣 33

今天我讀了一點《莎士比亞》,由於這本書的前半排序為喜劇,後半為悲劇為主,所以目前還在喜劇部分。

說是《莎士比亞》可能語意有點不夠精確,因為我讀的是由蘭姆姐弟從三十七部莎劇中,選擇其中二十部,改寫為故事的版本。

儘管蘭姆姐弟在撰寫時,盡量依照原作時代的英文呈現,不過為了讓情節更加易懂,且為了讓孩子們能更好地享受故事,因此有劇情濃縮、補充說明,以及略為更動臺詞的部分。

是故這本精選集跟原作的歌劇形式仍有一些差異,但依然不失它讓後世讀者更容易入門莎士比亞的世界所做出的貢獻,如今亦翻譯成各國語言流傳。

莎士比亞的喜劇,單以目前讀到的來講,用現在的眼光來看會有情節太過突然之處,而這種巨大的轉折通常擺到結尾附近。

好比說原本互相仇視的家族,莫名其妙就和解,或者將自己兄長推翻,自立為王的弟弟,正要對躲到森林的兄長不利時,在路邊遇到某個老者,而後就被說服,放棄追擊,甚至洗心革面,將政權還給兄長。

這種轉折方式出現了許多次,我想正是因為如此,莎劇的悲劇比較有名吧。

今天我稍微想了想最近在寫作上的體悟與驗證。

實際跑過一次之後,我覺得企劃和大綱階段,比實際寫正文要來得費心。

倘若說企劃與大綱所花的腦力與體力是7:3,那寫正文的腦力與體力則大概是3:7。

雖然也可能是我在行文、表現手法稍微熟練一點,所以寫的時候動的腦比較少也說不定。

不過這樣思考的深度與耗費的時間,其實在寫正文時動腦的地方真的不多,就只是寫而已。

換言之,當一位作者只要一直寫,其實腦袋就沒太多思考,那怎樣做出的東西也就差不多。等於是勞力作業,需要體力和部分精力。

然而,要推出商業作品,企劃、大綱這個環節便相當重要,需要整合各個要素,並且提出各種企劃,以及撰寫相應的大綱。

企劃階段重要的是要素搭配與主題表現,大綱階段重要的是結構、因果關係,這都考驗著聯想與邏輯,以及在寫作架構上的理解、知識、與技術。

以目前初學者常說的自己很有想法、超棒的點子,基本上都無法直接拿來商業使用,因為那樣的東西不夠完整,沒有更多相應點子的支撐,也不具備完善整體構成的技術。

而這些東西,有一定概念的作者能取其精華,轉為自己的手法詮釋,宛如把人家廢鐵一般的東西重新利用,並且組合得恰到好處。在創作的世界,其實也就是這麼回事。

不過,如今連有個有意思的設計和構想也逐漸變少,可以見到在這個數位,或者稱之為受到AI影響的創作圈,初學者逐漸因為這個工具,於是抹滅了自身的獨特性,被其所控制。

在《鋼彈W》當中,有一派認為戰鬥是需要靠著人類去做,發揮本能,這樣才符合生物性、美學,也才能切身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和掠奪。

倘若利用自動兵器,那這樣只會使人類愈發軟弱,不僅失去靠自己對抗敵人的能力,心智也會降低,同時推卸掉應該背負的責任。

其實,如今的AI作為寫作的工具也是如此。初學者在利用之前,已經被其利用而不自知。

綜觀目前的作品,古早和現今,兩者的敘事能力、故事的內涵,隨著畫面的精緻度上升而降低。

過去因為商業而興起的高完成度作品,如今也因為人們注重虛有其表的外貌,在新時代的商業下成為速食的產物。

創作能力下降,這是肉眼可見的事……似乎並非如此。

因為,人們逐漸無法接觸過去的作品、也不再藉著閱讀充實自己的知識,甚至開始將創作假手他人。

這是時代的趨勢,也是現在商業,對應人們思想的變化。

眾人開始無法分辨怎樣是真正的好東西,因為在商業所推出的現有東西下,清一色是這些玩意兒。

而回歸作者本身,也就是無腦一直寫,寫自己當下看到的什麼,而無更進一步的思考。

企劃、大綱階段的不重視,同時在這方面的技術欠缺,以及為了追求快速製造,並追求盲目的成就,這些都是如今臺灣所陷入的窘境。

怎麼思考,怎麼讓東西變得更有深度,怎樣知道這是真正的好東西,這些都可以說是重要,也可說是不重要的東西,單看個人的價值觀而定。

而察覺自己在寫作上的習慣、思考的方式、調整自己的作法、與人交談,都是讓一個人能看向更廣風景的第一步。

我是這麼認為的。

創作者其實跟鋼彈駕駛員沒什麼不同,終其一生,只要還有創作的心力,就得不斷戰鬥。

跟眼前的強敵戰鬥,跟自身的內心戰鬥,以此貫徹自己的正義。

為此,不斷動腦是必須的,磨練出足以戰鬥的技術和意志也是必須的。

而我們都走在這樣的道路上,無論是地球還是宇宙中,都沒什麼不同。

追求力量,追求智慧,堅定自己的意志,不斷重複著,直到自己找到問題的答案。

那便是為了什麼,能足以代表人生的解答。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