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謝文明動畫短片輯》映後座談紀錄

哈哈哈 | 2025-04-08 00:12:41 | 巴幣 2 | 人氣 22

週日在威秀有上映《謝文明動畫短片輯》
之前有看過〈肉蛾天〉跟〈禮物〉,然後看到〈夜車〉的預告就一直很好奇後續
正好看到威秀有播就去看了

當時電影播映結束,本來還想說怎麼這麼久還不亮燈
亮燈以後大家也都不動
直到看到有人拿著麥克風站起來,才意識到原來播完後還有小小座談會

離題了,總之因為那一場的內容蠻豐富的
而且當中也有順便宣傳了下一部作品〈螳螂〉
就當作未來在看螳螂的時候比較可以快速進入狀況,來記錄一下上次有聽到的內容
不一定是照訪談順序,就是順便整理

—————————————————————

一、靈感來源

因為是油畫背景,所以本身就有一定的美術跟藝術史的背景
但是成長的背景,東方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所以大量運用了「浮世繪」的柔美線條

另外因為非常喜歡Bosch〈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那種構圖方式(處處是細節(?))
加上為了製作動畫,也參考了Odd Nerdeum繪畫背景的手法(簡單的遠山、雲層來表達景深)

另外還有受到川本喜八郎跟小林正樹的影視作品的影響

在題材上
主要的背景會選用台灣本土的風景,像是〈夜車〉的濱海公路、〈禮物〉女主騎車跌倒的凹凸堤防地等等
以及未來〈螳螂〉裡面的取景也是台灣一個知名地點(石碇

而故事上,(謝謝在場觀眾的提問)之所以多是以其他地區/國家的傳統故事為題,是因為製作一部動畫動輒也要兩三年以上
故事需要足夠吸引人願意投入其中,所以經過了大量閱讀與取材後,再配合當下的心境,才會選出下一部的主題

二、創作的經歷(嗎?)

最一開始的〈享樂花園〉就是受到Bosch等人的影響
「據謝文明本人所說」,純粹就是靠感覺
當中的編排等等沒有太多意義

第二部的肉蛾天,想要嘗試說一個故事
所以試著以戰亂那種混亂的時代為背景
然後因為想聚焦在故事,所以就沒有用太多的色彩,以黑白為主
也是開始融合了Odd那種製造景深的手法,也透過這些背景雲層的線條來製造氛圍
在服裝上,也是受到了當時做幕後的舞團影響,所以採用了純白的衣服
一方面也能營造出戰亂、無暇打扮的氛圍
本片中基本上唯一的色彩就是主角的紅色眼影(但是什麼意思我忘了)

第三部的禮物,篇幅更長,人物細節也更多,因為需要從上一部過於黑暗的作品走出來,想專心在「驚悚」的敘事,所以有這一部故事
另外在動畫的製作流程上也有所改變(會把關節、五官都拆解、重新拼湊、加上特效等等)
這一次也是以灰黃的色彩為主,目的也是襯托出「紅色」的重要性
題材取自安珍與清姬,加上當時的情感要素,融合成了這部作品
開放性結局,不管要陰謀論是男生做了什麼,還是走驚悚氛圍(女生偷偷跟上來)都可以

第四部夜車
想嘗試加上色彩+敘事,但仍然以「紅色」為主軸,所以在色彩搭配上,會思考如何才能襯托紅色以及想營造的氛圍跟情節
改良(?)了上一部動畫製作的流程,補足了更多細節,有一些畫面也改為逐幀畫,而不是像以往比較制式僵硬的感覺
為了畫巴士有特別去找新竹客運來搭+觀察(真的有這款車)
之所以會是濱海公路,也是有一天在那邊的時候覺得發生一點什麼會很有趣(咦)
一開始撞到的生物不是猴子而是山羊,一開始只是想讓車子有停下來的理由,是為了符合高雄拍的條件才改的
但猴子反而效果很好(可以增加後面的衝突)
在人物設計跟座位編排,也都有考慮過人物背景跟地位,才有這些安排

另外導演也有提到「剪輯」可以救一部電影
聽說原本是直線敘事,但就很無趣
改為現在交叉敘事的版本,反而增添了懸疑感

猴子最後對司機做的事情,是意外(?)看了大家的評論才發現首尾呼應ㄌ

第五部螳螂
會更加用心的玩色彩
背景是有藍寶石歌廳秀的年代
真的是燈紅酒綠,令人期待

三、其他雜談

1. 配音

現場有人問到,是先有畫面還是先配音
據導演所說
他本人會先配音一次,然後根據唸的時間來確定畫面的時間長度
之後再給演員配音,依照配音成果,再去修改畫面

另外配音員也會給予很多聲音上的建議,例如有的時候無聲勝有聲(猴子被撞)等等

2. 畫面比例
(同樣觀眾提問)
相較於現在許多電影,尤其強調「史詩般」那種波瀾壯闊的敘事,會需要寬廣的螢幕
謝文明作品多以16:9的畫面,是因為希望讓觀眾聚焦在畫面本身,觀察畫面的細節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如果太寬,容易失焦,人物的距離也會拉遠


3. 關於AI(?)

作品的每一幀基本上都是鉛筆素描、上色
或是鉛筆打稿、電腦上色(保留手繪感)
謝文明在座談會有表示在他的作品中不會用到AI
如果在意的人可以放心

—————————————————————

總之大概是以上
其實座談內容很豐富
但第一次參加也不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就是腦袋能記多少是多少了
只有一些人名有現場搜www所以手機還有紀錄
希望沒有記憶錯亂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