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創作

日誌2008-01-13 12:03

問世間萌是何物.裡之章(下)

作者:YUZUKI

在《妄想戰士》(妄想戦士ヤマモト)這本漫畫中,有提到所謂的「廢萌」一詞,也就是賣萌賣得太刻意,反而變得一點都不萌。簡單地說,如同前面dasha君所補述,許多ACG作品的確刻意放進了許多萌的要素,但看了就是一點也萌不起來。

是的,雖然本書解說許多萌的屬性要素,但我們也不敢說:「只要把這本書裡所有萌的屬性通通加起來,就能做出一部好萌好萌的ACG作品了!」

這是為什麼?萌不就只是一些屬性而已嗎?萌不就是一些妄想嗎?為何就算扣除了「醜惡的現實」,還是一樣做不出很萌的ACG作品呢?

萌的基本起源是妄想的力量,本書提及的許多屬性,則是這些妄想在腦中發酵的過程及方向。然而妄想不會憑空產生,它必須有所本,也就是「足以說服自己的邏輯性」。同時,它更需要的是一股原動力,也就是「為何而萌」。

簡單地說,就算你讀完了本書所有的屬性項目,明白了每種屬性的由來和要點,難道某種從前你「不覺得萌」的屬性,從此以後就會「覺得很萌」了嗎?

當然不會。你頂多只是了解到那些覺得很萌的人究竟怎麼想,也就是明白他們妄想的脈絡方向,但不表示你會因此將自己的妄想導入這種方向,因為欠缺了讓你這麼做的動機。這就是「為何而萌」。

所以,在此要提出一個大膽的假設:萌的原始動力,其實是來自於某些感動的經驗!

例如說,某些令你感動的名作(尤其是ACG名作),因為你太過熱愛其中的某個角色,這個經驗因而烙印在記憶中,導致今後只要看到同一類型的角色,就會浮現那時感動的記憶!(嚴格說來,這也算一種「愛屋及烏」的心理?)

等一下,這連結得太明確了,這是「愛」而不是「萌」吧?

的確,不過這記憶並不那麼完整,或許只是一些片段、一些特徵,與那個角色相關的片段或特徵,會在記憶中與該角色畫上等號,以後只要一看到這個特徵,就會不由自主聯想到她。這就是「屬性」的由來。

由於對這個角色的記憶,是經過化約的、不完整的,以至於有時在遇到「只有這個特徵很像,其他一概不像」的角色時,也一樣會讓這股感情衝動再現。然而正因為它只是寄託在這斷簡殘篇般的記憶上,所以不是明確的「愛」,而是不明確的、模模糊糊的「萌」。

在此假說中,那股「感動的經驗」是原動力;「片段的記憶」是聯想的脈絡,也就是「屬性」;因喚醒記憶而引發的「感情衝動」就是「萌」。也因為如此,對於沒有這個「感動的經驗」的人來說,就算能理解這些記憶的聯想方式,也不會因此跟著萌起來。從這個觀點看來,「萌」是有一點「條件反射」的味道在其中的。

「別開玩笑了!那些90年代以前的ACG名作什麼時候搞過『萌』這種東東啦?」

的確,許多名作出現的時代,根本還沒有「萌」這種說法。但前面提過,「萌」這個字眼不過是後人歸納出來、用來概括稱呼這股情感的「假借」字。那些名作出現的時代沒有「萌」一詞,並不表示它們不含萌的成分。更重要的是,即使原作者們在創作時根本沒想到要加什麼萌的要素在作品中,觀眾還是可以在心裡把它自行歸納出萌的要素。就如同在《妄想戰士》中,主角山本一番星說過的這段話:

……大家回想一下,第一次被萌到的情景吧!你看到乳搖了嗎?你看到內褲了嗎?能夠撼動我們內心的,究竟是什麼?回答我!

沒錯!許多名作根本一點裸露或性表現、性暗示的成分都沒有,然而因為它們的內容撼動了觀眾的心,變成所謂「感動的經驗」,才讓許多萌的屬性被創造出來,至於性表現的成分反倒是多餘的,因為那些部分可以由看的人自己去妄想出來,把它們硬加在作品中,不只是看扁了觀眾的想像力,更糟糕的是會喧賓奪主,遮掩了作品其他要素的重要性。

當然,也許有人「感動的經驗」並非來自於什麼ACG作品、電影、戲劇或小說,而是某次戀愛的經驗或什麼前世的體驗,這也無妨,並不違背以上的假說。真正考驗假說的問題在於,許多現在的觀眾根本就沒看過這些「令人感動的名作」,那他們感動的經驗要從哪來?又如何能萌得起來?

日本ACG產業發展了四十餘年,許多令人感動的超級名作都在這四十多年的歷史中誕生,而現今許多的ACG作品則是從這四十餘年來ACG文化的土壤中生長出來的。也就是說,現在的ACG作品,其實是吸收了過往無數名作的養分而誕生的,那些令人感動的要素,它們也繼承了不少。沒有《超人力霸王》(Ultraman)和《鋼彈》,就不會有《新世紀福音戰士》;沒有《蓋特機械人》,也不會有《機動戰艦》(機動戦艦ナデシコ),對不對?

雖然如此,卻也從中分裂出一種捨本逐末的趨勢,也就是把過去這些名作真正令人感動的內容拿掉,反倒留下來一堆化約過的要素。這些化約後的要素就很類似前面提到的「片段的記憶」、「特徵」,也就是只剩下「屬性」。

舉例來說,80年代高橋留美子的大作《福星小子》(うる星やつら)裡面,有一大堆個性鮮明、性格互異的美少女角色,因為這些角色太令人印象深刻,烙印在許多人的心中,使她們成為許多類型「屬性」的始祖。本書的作者群也很喜歡在討論屬性時拿《福星小子》的角色當例子,因為這部名作真的太令人感動了。

問題是,《福星小子》之所以令人感動,除了鮮明的角色之外還有奇想天外的劇情、諷刺深刻的內容等等,這些加起來的總合,才是「感動的經驗」。

若是不管故事劇情如何,只把《福星小子》化約成「各種屬性美少女的大集合」,再依樣畫葫蘆,照著這些屬性創造一堆美少女角色,做成一部ACG作品的話,就成了捨本逐末的做法。然而令人感慨的是,這種末流的做法在後來卻大行其道,目前甚至可說已經是「末流壓倒主流」的時代了。

這種末流作品充斥的結果,就像《妄想戰士》中說的,會產生一大堆毫無內容、只賣弄Service的「廢萌」作品,企圖用直接的性欲刺激來加強觀眾的感情衝動。光靠這些屬性就想引起觀眾內心感動的經驗再現,似乎有點不足,這種萌的力量很微弱,也不持久。太過直接的性欲只是本能,和萌的模糊感覺是很不同的。事實證明,這些沒內容的廢萌作品多半紅不起來,就算紅得了一時,淘汰也很快。

「屬性」並不是萌的全部,如果你什麼名作或感動的體驗都沒接觸過,只看了些廢萌的作品就萌來萌去的話,那就要小心了。

首先,你所謂的萌說不定只是人云亦云罷了,更糟的是當你回頭看時還會覺得可恥:「我以前怎麼會覺得這種東東很萌?真丟臉……」

再者,或許你對某種屬性堅定如一、至死不渝,變成「只要符合此一屬性、我一定萌起來」!就某個角度來說,這樣或許不錯,表示你的「感動的經驗」非常深刻,深刻到難以忘懷。可是反過來說,「只要符合此一屬性就一定萌」的說法,是否也表示你這段感動的記憶片段也小得太離譜了呢?

如果把人的意識與潛意識比喻成冰山,那麼記憶就像是冰山浮出水面的部分;但還有很大一部分的記憶內容,是沉在水面下的潛意識中的。

這個「感動的經驗」也是一樣。整個記憶是水面下的大冰山,某個屬性或特徵都只是浮在水面上的部分,彷彿只要觸及它們,就可以把整個冰山從水中撈起來。可是如果把整個感動的經驗只化約成一個小小的「屬性」存放在腦海中,只要一碰到這種屬性就會讓整個感動的經驗浮上來,這麼做只是讓自己變成一個「完全被條件反射所制約的動物」罷了。

自己被這些屬性制約不要緊,更糟的是ACG的製作廠商也會食髓知味──只要給角色屬性就好,故事都不用給,反正你們看到這種屬性就會自動勾起記憶深處感動的經驗,然後就會用妄想來幫此角色生出故事來了,多省事!

以往許多的名作之所以是名作,是因為創作者夠用心,給了角色靈魂,讓他們鮮明的色彩在觀眾腦中留下強烈的印象。然而現在這些廢萌的作品,並沒有花心力給角色靈魂,只設定屬性,靠著之前那些名作在觀眾心中留下的強烈印象,來補足創作上的不用心。這是一種吃祖產的行為,而且是在吃日本ACG文化努力創作了四十餘年所留下的祖產。

伯樂將自身的經驗寫成了《相馬經》,但他的兒子卻未見得能憑那本經書按圖索驥找出千里馬。同理,本書雖然盡可能地討論各種萌的要素,然而我們並不認為「一定要照這本書把屬性放進去,做出來的作品才會萌!」相對地,若是你在看完本書後,能大聲地說出:「哈!我現在就創造出一個完全不符合這本書裡任何屬性的角色,照樣萌死你們!」這或許才真的是這本書最大的成就。

0

0

LINE 分享

相關創作

問世間萌是何物.裡之章(上)

問世間萌是何物.裡之章(中)

留言

開啟 APP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