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創作

日誌2013-03-29 00:46

In the name of -鏽與骨與私情-

作者:湛澄

 
今年的香港國際電影節 (HKIFF),
我從這部《鏽與骨》(法國原名:De Rouille et d'Os;英文譯名:Rust and Bone)
開始看: 
 
 
美麗自信的馴鯨師〔←演員就是演《全面啟動》女主角的 Marion Cotillard!〕,
與帶著年幼兒子的窮光蛋拳擊手,
毫不浪漫的片名,有血有肉的故事。
 
失去雙腿後,她努力站起來,
努力在蒼白的臉上掛起微笑,(倒是頗有一番頹廢之美)
可是,當她重臨酒吧,面對她所認為是歧視的言論時,
她的失控正好揭露了她心底的虛弱。
 
而後來當他勉強把兒子從死神手中搶回來、在她灰心掛線之前,
終於崩潰流淚向她傾吐出心底的孤單與恐懼時,
我確實有覺得感動。
 
互舔傷口,互相取暖,
算是二人都得到了救贖 (redemption) 吧。
 
可是,
有情飲水飽?
Happily ever after (從此以後王子公主幸福美滿地生活下去)?
從他們的個性、互動習慣和相處模式看來,我找不到盲目樂觀的理由。
 

 
坦白說,我對《鏽與骨》的印象很一般,
可是看完之後,
導師以《鏽與骨》那位暴力型男主角為出發點
所提出的【人性 vs 獸性 vs 性 vs 愛】命題,
和『電影是一個又一個關於 救贖 (redemption) 的故事,因為人們總是喜歡看這種故事』
卻讓我思考了很多,
並且為下一部電影埋下了微妙的伏筆。
 

 
 
作為第二部讓我因為執著於同性戀題材而去看的電影,
《鄉村神父的私情》(波蘭原名:W imię;英文譯名:In The Name Of)
並沒有讓我失望。
 
 
自動無視了它所披著那今年柏林影展得獎作品的光環,
我單純就是被劇情簡介給吸引住:
 

 
 
故事背景是安靜簡樸的波蘭鄉鎮,
比兩三年前那部《盲神父與假釋女》的芬蘭鄉村少了溫柔綠意、多了汗水灰塵,
在香港人看來空曠到有點誇張的大房子裡
簡陋傳統的灰調牆壁,(連吃飯場景也讓人覺得單調無趣)
倒是更讓我想起瑞典電影《血色入侵》裡的雪白壓迫感。
 

最後的晚餐
 
那是一個本身就讓人心生絕望的地方。
 
電影一開場便是拍男人在森林裡奔跑的畫面;
原來這位經營問題少年勞動教育中心的天主教神父
每天都會跑步一小時,
可是看那種節奏卻不是慢跑,而是狂奔,
既像在懲罰自我,又像是在逃離什麼。
 
而他所穿越的森林,恰似一座座聳立著的十字架。
 
"Running is also a kind of prayer." (奔跑也是一種禱告)
亞當神父這樣對一位向他告解的少年說。
 

 
成功抵抗夏娃誘惑的亞當神父,
一直跟中心裡的少年們相安無事,
只是在被問到為什麼身為神父居然也喝酒時,
他從容笑道:
「你們以為耶穌會在意穿什麼鞋子嗎?」
頓了頓,又說道:
「你們以為耶穌會在意除了祂自己以外的一切嗎?」
眾少年吃驚地看著他。
「瞧你們,開玩笑而已~」
大家也就笑開了,不以為意。
 
 

 
游泳課過後,少年突然跑進玉米田裡失蹤,
亞當去追,逐漸迷失在比人更高的玉米叢間,
忽聞遠處犬吠聲(後來發現正是那少年的呼聲),
亞當也跟著模仿起動物的叫聲來,一唱一和,
叫著叫著,各自陷入狂喜與極悲狀態裡;
人禽之別一旦模糊,
【人性 vs 獸性 vs 性 vs 愛】的命題瞬即浮現。
  
 
亞當神父的奔跑儀式持續著,
直至一個眼神凌厲的白髮少年出現。

我從來沒看見過在領受聖體時
眼神還是那麼乖戾邪惡充滿張狂殺意的人。
 
 
絕望的導火線被點燃了, 
神父把切到一半的洋蔥塞進嘴巴、空腹灌下伏特加,
在震耳欲聾的音樂聲中,一手抓起牆上的教宗的肖像畫--
 
 
歌詞不斷呢喃著、咆哮著:
"In every occasion, I'll be ready for the funeral." (我隨時準備迎接自己的葬禮)
 
耐人尋味的是,他沒有像我所料想的把肖像砸爛,
而是就這樣拿著它,迴旋跳舞。
 
大概他很清楚自己支付不起告別面前殘局所需的代價。
 
 
 
亞當溺在罪的苦海中,先是渴望跟自己的親姊聯繫上,
然後離村嘗試向城裡的教會求助,可惜被清潔女工拒諸門外。
客西馬尼園
原來當上神父聖職之後,亞當便彷彿不再被當作人類來看。
連酒後向姊姊真情告解,
剖白那件他在被調職到這所中心之前所犯下的罪孽、
說最初只想給那個專心看他玩蝸牛的男孩一個鼓勵的擁抱.....
姊姊卻也不相信他,只認為他是在說醉話。
 
Adam: "I just want someone to hug... So who do you hug when you feel like hugging someone?"
His sister: "My children."
Adam: "......"
 
至此,我終於明白那一幕蝸牛場景所代表的是什麼。
 

 
"Stop transferring me!
I also get used to things..."
 
亞當自己就是那隻蝸牛,
從原處被拔起,懸在半空拼命掙扎,
然後又被放回去;
新地點看似離原處不遠,
但其實一切都已經不一樣了,回不去了。
 
 
 

 
再次因為東窗事發而被調往另一教區的亞當,
這次身邊有了伴。
 釘身受死
偏偏,
他離各種意義上的 救贖 (redemption) 卻越來越遠。
亞當死在罪中,沒有復活,
心底的空虛黑洞根本無人能夠填補。
 
於是,
悲劇掉進永劫輪迴,墨水無止境蔓延開去.......
 

 
針對歐洲天主教修道院經常傳出性醜聞的現象,
我曾經請教過我們基督教會的一位傳道人。
他說有兩大原因:
1. 安全(修道院完全封閉的環境,為犯罪製造了最缺乏監察、最安全方便的溫床)
2. 壓抑(天主教主張絕對禁慾、神職人員必須終生獨身事奉神,壓抑力越大、反叛力越大)
 
看完這部電影,我鬱悶了整整一天,
深深覺得亞當早該主動辭職,脫離那個有太多誘惑的環境。
 
他的兩任情人身上都有太多童年陰影所留下的烙印,
再經過亞當姊姊目前的冷漠態度印證,
幾乎可以斷定亞當擁有一段痛苦、扭曲的童年。
http://mymedia.yam.com/m/3512725  
然而在喪禮上,神父的那句無心之言,
卻讓我感到比較釋然:
 
"We don't understand why these things happen. But maybe we're not supposed to understand." (我們不理解為何這些事情要發生。可是,或許我們本就無法理解。)
 
--世上不可能每個問題都有答案,
  可會就是導演 Małgorzata Szumowska (瑪寇札塔.叔莫斯卡)
  想要透過這部電影來傳達的訊息?
 
 

 
 
 
通篇劣評
http://variety.com/2013/film/reviews/in-the-name-of-1117949193/
 
糖精似的樂曲
http://hk.dictionary.yahoo.com/dictionary?p=saccharine
 

7

3

LINE 分享

相關創作

La Traviata e L'Elisir -悲劇,喜劇,歌劇-

Noli me tangere -別觸碰我-

Nemesis -復仇女神-

留言

開啟 APP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