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創作

日誌2016-11-06 14:19

[達人專欄] 我似乎一直在尋覓著什麼──《你的名字》的電影分析與新海誠自我探索的歷程

作者:湛藍琴海

「新」海誠終於成功創「新」的最「新」力作──《你的名字》。


  前言:

  久違了,好久沒寫動漫相關專題了。會寫這個專題,是因為近來新海誠的新作《你的名字》掀起了轟動熱潮,而筆者本來就一直有在關注新海誠,甚至去年初還曾寫過「新海誠」專題。當時就以這段文句來作結:「雖然他的作品自成一格,有顯著的特色。然而十多年來,其作品格局並未產生明顯變化,依舊以男女戀情為主,時常出現特定元素,敘事方式始終如一。往後他是否能夠跳脫框架,創造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時間,將驗證一切。」時至今日,已經過了將近兩年,新海誠搬出最新力作《你的名字》。該作是否已經證明新海誠終於跳脫過往框架了呢?

  一言以蔽之,就是「新海誠著實跳脫了過往框架──但他只是找到了,在維持自我藝術風格的同時,如何融合大眾元素的答案。」而他是如何找到答案的?這下文便會深入探討。但在那之前,會先從《你的名字》來分析本作會成功的關鍵點,此後再提出本作的缺憾,探討若新海誠要更進一步成長,尚需克服的問題。並且補充本作的細節,接著再做劇情疑點解釋。之後,再深入分析新海誠自我探索的歷程,以及他未來的展望,乃至反思創作者如何拿捏自我風格與大眾元素的平衡。

  那麼,以下將本文分為四大部分,分別為電影分析、新海誠自我探索的歷程、創作者風格走向的反思及結語四大部分。先從《你的名字》的電影分析開始探討:


  正文:


  一、《你的名字》電影分析

  (一)本作的成功關鍵:

  《你的名字》與新海誠過往作品最大的差異,便是本片開頭就有懸念,故產生張力,引人入勝。並且成功融合大眾元素,因此更加貼近觀眾的喜好,諸如故事明亮有趣、喜劇作結。角色生動活潑、較為討喜。促成這些優點的,不外乎是故事摻雜笑料,讓故事風格更加輕鬆幽默。自然就更加吸引大眾,甚至願意讓大眾反覆欣賞該作了,畢竟若是較為憂愁沉悶的悲劇,即便深刻動人,但要讓觀眾願意反覆掏錢重看,恐怕相對而言比較困難──因為可能不願再受傷了,畢竟人類通常會下意識逃避使自己痛苦的事物。然而,本作並非如此,除了具備娛樂要素外,尚藏有許多細節,因此許多人願意重刷去找細節。或許這就是本作的票房成績極為亮眼的原因之一。

  那麼,新海誠過往的作品風格又為何?這部分會在分析新海誠自我探索的歷程時一併說明,在此就先略過。


  (二)本作的漏洞缺憾:

  固然《你的名字》優點眾多,貼近大眾喜好。但劇情漏洞缺憾,其實仔細一看也不少。在此將故事的主要漏洞,分述如下:

  (1)男女主角在交換靈魂的那一個月的光陰中,竟然都沒有發現雙方彼此的年份不同?雖然實際交換的時間,約莫只有半個月不到,因為雙方交換靈魂的週期,為一周二至三次,而且不固定,事先無任何徵兆。但在這近半個月的交換時間中,都沒有注意到年份嗎?沒有任何生活細節,可以讓他們留意到嗎?基本上日常生活中,有機會注意到年份的機會太多了,包括從手機、電視新聞、行事曆,或是跟他人交談等,然而雙方居然完全沒察覺,這恐怕說不太過去。雖然故事中,某日女主角三葉(瀧意識)身穿制服,被四葉質疑為何要穿制服,應該是留下了因為年份不同,故雖然同月同日,但星期幾不同的伏筆。但至依舊無法解釋,為何男女主角都未察覺年份不同的事實。只能說,或許單純為了劇情需要……

  (2)男主角瀧僅憑不到半個月,回魂後就會模糊的夢中記憶,加上自己所查的資料,就能鉅細靡遺地繪製出糸守町?而且是可以讓當地人看出來的程度,這種畫技真是驚為天人,恐怕需要具備相當的美術專業才有能力,但瀧只是一般的高中生,卻擁有這般驚人的能力?不僅如此,既然在網路上找到那麼多飛驒的相關圖片,但卻不用那些原圖問人,而是自己千辛萬苦地去描繪,再用自己的素描問人,這難道不是大費周章嗎?即便是無法直接找到糸守町的圖片,必須要親自手繪,但拿素描圖問人的時候,也不會順便將飛驒相關圖片拿出來供人參考,這恐怕也很矛盾。不過,更矛盾的是,既然都可以搜出那麼多偏遠小鎮的相關圖片了,那為何搜不到滅村相關報導?明明滅村報導鐵定更受人關注,因此更容易搜尋出來,但瀧居然都沒發現?這實在是不合情理。

  (3)為何瀧不在正反覆重誦三葉的名字時,就趕快將三葉的名字記下來?直到誦念好幾次,才想到要寫下來,但已經為時已晚了……

  (4)為何瀧在三葉的手心上寫字時,寫的不是自己的名字,而是告白?連三葉都抱怨「這樣的話我要如何知道你的名字」,雖然有人提出解釋,認為這是因為比起去記住對方的名字,記住對對方的情感,更能加強尋覓對方的意志。不過,即便是如此,那為何當初瀧會說為防忘記,因此要在手心上寫下名字呢?這不是相互矛盾嗎?明明自己說要寫名字,自己卻寫了告白,究竟是抱持什麼心態去寫的……

  (5)這點不是漏洞,而是缺憾的部分。基本上個人認為本片最大的缺憾,莫過於男女主角的情感鋪陳不足吧。本作只有大略提到雙方會用手機聯繫,幾乎沒有描寫雙方的實際互動。而且僅是一個月不到的光陰,就能夠讓彼此有深厚的情感?雖然關於這點,新海誠有在訪談提及:「其實製作時,STAFF 對於劇本有各種各樣的建議,像是多深挖三葉父親的故事,三葉和瀧一見鍾情的場景應該更多的進行刻畫,但最後我捨棄了這些意見,前倨後恭一味迎合別人的意見不是做電影的目的,在有限的 107 分鐘內必須要做出有趣的故事才行,有人指責捨棄掉的劇情中有很重要的東西,說不定裡面有一些能成為下部作品的源點構思,但對於這次《你的名字》來說我認為這些劇情就該被捨棄。」但個人認為,若讓更多觀眾了解雙方喜歡上彼此的理由,勢必會引起更多共鳴,而更加動人。但很顯然的,新海誠捨去了鋪陳,就連基本的理由都沒有。雖然可能是為了壓縮片長時間,但其實107分鐘還不算太長,只要再用一點時間,去簡述雙方的重要互動,留下讓對方產生好感的重要線索,或許就足夠了。

  由此可見,新海誠一旦嘗試大架構的故事,諸如帶有科幻、奇幻元素的,就還是會出現劇情有諸多漏洞的問題。這類問題在先前的《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及《追逐繁星的孩子》,都顯而易見。雖然這次的漏洞,可能大體上瑕不掩瑜,但新海誠若要讓劇本更加精密細緻,那改善劇情漏洞,並加強情節鋪陳是有必要的。


  (三)本作細節


  《你的名字》令人讚賞的一點,便是細節眾多,相當耐人尋味。而且由此可見新海誠與製作團隊的用心,由於細節不勝枚舉,在此就提一些較為重要,或是較少人提到的,如下:

  (1)瀧不會綁三葉的髮型,因此只要是在三葉的身體裡時,都只會綁馬尾。因此在三葉剪短髮前,可以從三葉的髮型,來判斷三葉的靈魂身分。

  (2)在片頭曲中,尚為國中生的瀧,不比高中生三葉高,這點在三葉去東京找瀧時,再度獲得印證。

  (3)在逢魔之時(黃昏之時),瀧與三葉的靈魂回歸原本身體當下,由於瀧是回到2013年,亦即三葉的時間軸,因此他變得只高三葉一點。

  (4)為何可以得知瀧在逢魔之時,是回到2013的時間軸?不單是因為瀧變矮,還因為周遭的隕石湖從兩個變一個,因為當時三葉所處的時間點,是在隕石落下之前。

  (5)其實關於「逢魔之時」,早在開頭古文老師在授課時,就有提到了。顯然是在為這個概念埋伏筆。

  (6)其實三葉的古文老師,可以說是新海誠前作《言葉之庭》的女主角雪野老師。這是特別為有看過前作的觀眾,所埋的彩蛋。但那位老師真的是雪野老師本人嗎?基本上在片尾的角色名單,寫的其實是「小雪老師」,而非雪野老師。而且新海誠本人在接受訪談時,有直接提到《言葉之庭》的雪野老師,是在2013年9月,就回老家愛媛了,實在不太可能接著當年的九月來到糸守町教書。此外,新海誠也打趣地說:「有50%的成分,是為了再見雪野老師的聲優花澤香菜一面。」雖然可能是玩笑話,但無論如何,既然在時間與空間上,雪野老師都不可能在當時的糸守町教書,那姑且就單純當作是彩蛋吧。

  (7)其實在片頭曲之後,一開始是瀧進入三葉身體,但之後由於時間跳至翌日,因此三葉下樓後的橋段,那的確就是三葉本人,故才會被奶奶跟其他人說「今天還滿正常啊」。本片有好幾次這種時間交錯的橋段,因此需要花點時間理解。

  (8)三葉相當喜歡刺蝟,無論是筆記本封面、手機殼、書包吊飾,乃至奧寺前輩裙子的刺繡,都是刺蝟圖案。

  (9)三葉用的手機是iphone5用的是iphone6,暗示時間差。

  (10)瀧的日文發音為Taki,鑰匙的日文發音為kagi,似乎有諧音。或許是在暗示,瀧會成為破除糸守町毀滅的鑰匙。

  (11)三葉去東京找到瀧時,瀧手上拿的字母卡上面寫著”I am looking for my  counterpart ”意為「我正在尋找另一個地方的人」。雖然當時他不識三葉,但事實上他將來會尋找的人,正是當下出現在他眼前的三葉。

  (12)三葉跟瀧打電話的是同一座天橋。

  (13)三葉進入到瀧身體時,由於睡慣了榻榻米,因此不習慣床,才會每次滾下瀧的床。

  (14)三葉在瀧的身體裡時,還是會習慣跪姿,這是因為日本女性通常會使用跪姿,而非男性習慣盤腿。

  (15)奧寺前輩在片末,無名指是有戒指的。她也祝福瀧,將來能夠找到幸福。


瀧與三葉在「逢魔之時」試圖尋找對方時的畫面。


  (四)劇情疑點解釋

  (1)瀧與三葉間,是否為純粹的愛情

  基本上筆者認為,雖然一定有愛情成分,但應該說不上至深,甚至不到愛的地步,只是清純的喜歡。會如此解讀,一來是因為本片對於兩人情感的著墨不深,雖然彼此努力尋覓、拯救對方,但因為有留白空間,加上可能是因為雙方對彼此是極為特殊的──是會交換靈魂的對象。而雙方都曾經扮演彼此,融入彼此的生活,這應會產生一種難以言喻的特殊情感。無論是瀧因為曾經生活在糸守町,而不捨糸守町毀滅,或是三葉因為曾經扮演過瀧,因此瀧在她的潛意識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種種因素都可能是雙方除了對彼此有愛情外,尚有其它情感。

  (2)為何可以改變過去的歷史

  這種事情因故事內容,而有百百種理由。至少在本片,應該是用一葉奶奶的理論,原句為:「三葉、四葉你們聽過『結』(日文音譯產靈)嗎?是一個土地神,古語叫做『結』,這個名稱有深遠的含義,連接繩線是『結』,連接人與人是『結』,時間的流動也是『結』,全都是神的力量,我們做的結繩也是神的作品,正是時間流動的體現,聚在一起、成型、扭曲、纏繞,有時又還原、斷裂,再次連接,這就是『結』,這就是時間。

  由此可見,在本作的世界觀中,時間的流動如同三葉所編的結繩,是可以還原、斷裂及再度接上的。這就是為什麼,當瀧找到「結」的形式,如飲下嚼口酒,才能夠回到過去,改變歷史。而嚼口酒之所以是「結」,是因為一葉奶奶的這番話:「水、米、酒,這些東西進入身體和靈魂連接,這也叫做『結』,所以今天去敬神,也是為了連接神和人的重要慣例。」

  由於瀧有聽到這些,因此這讓他事後聯想到,或許可以藉由嚼口酒,亦即三葉的半身,來改變歷史。


瀧飲下嚼口酒的時刻。

  (3)為何瀧與三葉忘記彼此的名字


 
  這也是源於一葉奶奶所說過的:「前面就是黃泉世界,從那個世界要回到這個世界,必須用你最重要的東西來交換。」而對瀧與三葉而言,最重要的事物莫過於對彼此的記憶,此連帶忘卻了對方的名字。當然,為什麼最重要的事物就是雙方的名字,而且雖然忘記名字,但至少還記得「有個最重要的人」,這應該就是劇情需要了。

  (4)瀧與三葉為何能在「逢魔之時」相見?


古文老師在解釋「逢魔之時」的上課畫面

  這是運用了「莫比烏斯」理論,該理論為將一條長條紙帶,其中一頭旋轉一百八十度後相黏。倘若紙帶的正反兩面塗上不同顏色,相黏後若用筆沿著紙帶上某處開始走,便可發現能夠循環反覆經過兩個不同的顏色區段。因此就以瀧與三葉為比方,一面是瀧的身體,一面是三葉的身體,在正反兩面行走的則是兩人的靈魂。當兩人身體經過紙帶黏接的交接處,原先位於紙帶正面的靈魂會跑到背面,背面的會跑到正面。這解釋了兩人靈魂為何可以反覆交換。


  二、新海誠自我探索的歷程


  基本上關於新海誠的發展與作品史,這在新海誠專題就已概述,故在此摘要該專題敘述的新海誠之作品風格特色,如下:

  (1)作品多為男女主角的愛情故事,但無論何其相愛,兩人間總有「距離」,且由於時空拉距等因素,兩人的實際距離會逐漸拉遠,甚至是心靈距離,也可能漸行漸遠。包括《你的名字》其實也是強調男女主角的時空距離,男主角在2016年的首都東京,女主角在2013年的鄉下糸守町。只是本片與過往不同的是,男女主角成功跨越了時空距離,在未來重逢。

  (2)畫面背景往往極其清新唯美,且會伴隨季節更迭,細膩描繪該時節的景致特徵。人物則相當樸素,不同於日本動漫主流畫風。此與他的出身攸關,由於他的專長在於文字,而非美術,故他的作品畫面以靜態為主,且將光影、風景刻劃得淋漓盡致,並搭配大量的角色獨白,藉此襯托角色的心境。由此可見,新海誠更著重於角色的心情刻劃,搭以精緻細膩的畫面,達成「情景交融」的效果。

  (3)新海誠的作品,往往具備雨景、雪景、電車、平交道、手機簡訊等元素。包括《你的名字》也全數具備。這些元素可謂新海誠的標誌,在《你的名字》加入大量商業元素之餘,從這些元素中,依舊能夠清楚看見新海誠的影子。

  當然,伴隨時代更迭,電話可能會從市內電話、大哥大、智障型手機,再進化到智慧型手機;文字聯繫方面,則大體會從書信、簡訊進化到通訊軟體。

  順道一提,雖然新海誠對平交道場景情有獨鍾,但他澄清過自己並非鐵道迷,只是對於「電車奔馳過的風景,更精準地說,是故事主角身處於有電車奔馳過的風景」特別熱衷。

  不過,若欲進一步探討,就必須概述那篇專題並未提及的新海誠兩部長篇動畫《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及《追逐繁星的孩子》。這兩部作品有別於他最擅長的寫實小品風格,帶有科幻或奇幻元素。不僅如此,由於這兩部與《你的名字》同樣為長篇作品,因此有許多可比較之處。



  首先,先論述《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簡稱雲彼)為何沒有獲得廣泛迴響──因為《雲彼》雖然繼承新海誠以往的風格,有許多角色內心獨白、清新唯美的場景,但由於新海誠一向不擅長掌握長片,只要故事篇幅一長,節奏就會紊亂,比方場景切換突兀,以致劇情銜接不順。而且因為架構較大,也摻雜了幻想元素,故必須考驗新海誠述說世界觀的能力──然而,很顯然的,他無法解釋清楚《雲彼》的世界觀,因此可能讓觀眾一頭霧水。故事又缺乏高潮起伏,較為沉悶。概體而言,該片有些不知所云,自然讓觀眾出戲。


  至於《追逐繁星的孩子》則是似乎企圖模仿宮崎駿的奇幻作品。從何得見?諸如主角是小女孩,與其他作品多以少年為主角截然不同。世界觀格局也相當宏大,甚至有許多元素、畫面都與宮崎駿的眾作品似曾相識,讓人不禁懷疑,新海誠是否刻意向宮崎駿致敬。這方面的比較就不贅述,因為並非重點,有興趣者請自行上網搜尋。

  不僅如此,本作疑似為了徹底模仿宮崎駿,因此新海誠就連自己最擅長的部份都捨棄了──那正是「角色獨白」,該片幾乎沒有任何角色獨白,就如宮崎駿的作品般,幾乎沒有角色獨白,而是單純以第三人稱的角度,來描繪角色的言行舉止。然而,捨棄掉自己最擅長的部份也就罷了,重點是,當時的新海誠還是不擅長掌握長片,場景切換、劇情銜接仍偶有不順,對於世界觀的描繪,更是模糊不清。雖然開頭就有埋伏筆,但由於輪廓過於不清,缺乏角色獨白的輔助,節奏亦偏慢,以致開頭就沉悶乏味。之後劇情則因為世界觀模糊不清,也缺乏深刻的情感描寫,故可能讓人無法留下深刻印象。說穿了,還是落回了「長片容易不知所云」的窠臼。

  由此可見,或許新海誠曾經為求商業上的成功,故曾試圖模仿宮崎駿,但徹底失敗了。當他發覺失敗之後,可能為求保險,只得走回代表作《秒速五釐米》的套路,於2013年發表中篇作品《言葉之庭》,這才挽回人氣。

  然而,或許在《言葉之庭》小有成功以後,他就開始思考,就要這樣一直走下去嗎?難道不創作寫實小品,就沒有成功的可能嗎?更何況,即便是代表作《秒速五釐米》及《言葉之庭》,也只是小眾作品。依舊是只有一部分人欣賞的藝術片,終究沒有像宮崎駿一樣「走向大眾」──但是,模仿宮崎駿失敗了,難道就沒有其它「成功」的可能了嗎?

  或許新海誠為此陷入思考,甚至迷惘,但仍試圖找出,作品走向大眾的可能──

  日後,他或許為了走向大眾,因此廣納製作團隊的建議,正如新海誠在訪談所言:「這次《你的名字》劇本是徹底聽取了方向性很強的川村元氣製作人的意見。」或許就是因為他接受了各種意見,因此他終於嘗試在作品中,加入了笑料等大眾元素,這是他過往的作品中,未曾有過的──正因為多了輕鬆幽默的橋段,因此角色也生動鮮活起來,而且不同於以往多著墨於男女主角的互動與獨白,強調青春的苦澀。而是多了許多青春少年少女的歡樂橋段,顯得青春洋溢,猶如知名動畫導演「細田守」的特色──

  或許新海誠明白,若要走向大眾,雖然無力仿效宮崎駿,但至少能以細田守為榜樣,畢竟同樣都喜歡著墨青春少年少女的故事,只是差別在於,細田守的作品風格往往青春洋溢,而且角色眾多,相當熱鬧。或許正因如此,《你的名字》不再只有新海誠式的抑鬱沉悶、孤獨寂寥的獨白,而是增加了許多角色,而且同心協力解決問題,正如細田守作品常見的團隊合作般,相當熱鬧。正因如此,新海誠過往的抑鬱寂寥的風格已不復再。但尚有保存的,就是男女主角的獨白、清麗絕美的場景,及那些「固有元素」。讓老觀眾還能辨識,這是新海誠,只是兼顧文藝風格的同時,開始走向大眾的新海誠。甚至可能是,帶有細田守影子的新海誠──筆者認為,《你的名字》兼具細田守的《跳躍吧!時空少女》跳越時空的元素,及《夏日大作戰》同心協力防止因某樣東西墜落而身亡的要素。

  當然,或許新海誠不一定有意效仿細田守的長處,但在《你的名字》中,少了角色的孤獨寂寥、抑鬱沉悶,取而代之的是團隊合作、笑淚交織,是無可否認的事實。


瀧與三葉將罵人詞彙寫在臉上,來互罵對方,是相當逗趣的一幕。這類逗趣情景是新海誠過去作品從未出現過的。

  或許,新海誠藉由種種失敗經驗,逐漸摸索出既能保有自我風格,又能走向大眾的答案了──無論是不是因為為了獲取成功,先是模仿宮崎駿失敗,再試圖仿效細田守。至少,新海誠很明顯地跨出了一大步。當然,這可能也要拜製作團隊所賜,畢竟正如新海誠在訪談裡提及的:「實際上我是把自己動畫的核心精神告訴給製作者們,之後就交給製作者們來進行具體製作。」是以,在觀眾稱許新海誠的突破同時,或許也要感謝,同樣在幕後努力的製作團隊。

  此外,《你的名字》與過往作品不同的,還有配樂──過往的配樂,多以清新典雅的鋼琴音樂為主。但在《你的名字》中,鋼琴音樂並不多,多半都帶有搖滾風,畢竟這次是找搖滾樂團RADWIMPS來製作配樂。由此可見,《你的名字》的調性,是與過往大不相同的。

  當然,《你的名字》之所以獲得前所未有的成功,除了使用大眾元素外,也是讓劇本更加精密了──雖然仍有許多漏洞。但撇開那些漏洞,應該還是不妨礙觀影樂趣。新海誠曾在訪談裡表示:「這次的《你的名字》十分重視腳本,和製作人開會花了半年的時間來改良劇本,我在劇本之前先創作分鏡,分鏡也是我一個人繪製的,自己一邊一個人畫分鏡一邊考慮劇本的事情。」或許正因如此,才終於改善了過往長篇動畫中,劇情跳躍、節奏紊亂的問題。不僅如此,新海誠仍善用自己的專長,如角色獨白、日常生活、唯美場景等,來保有作品的特色。不僅如此,固然這次有時空跳躍等奇幻、科幻要素,但由於比例不大,因此還能用簡單的話語,去闡釋這種概念,以防重蹈過去世界觀模糊不清的覆轍。

  簡言之,新海誠的成功關鍵,在於保有自我特色之餘,改善了過去常被詬病的劇本問題,並摻雜大眾元素,避免過高比例的科幻與奇幻元素。換言之,新海誠終於找出了自我風格與大眾元素的平衡點,亦掌握了自己作品中科幻與奇幻元素的適當比例。

  三、創作者風格走向的反思



  或許有許多創作者,在看到新海誠在十多年來的摸索中,終於在《你的名字》獲得前所未有的大成功後,可能會不禁反思,那自己該如何像他一樣,在維持自我風格的同時,又能貼近大眾。基本上同樣身為創作者的筆者認為,就是要不忘自己創作的初衷,並且深刻了解自己擅長的是什麼。畢竟唯有深刻了解,才能夠掌握,甚至運用自如。所謂的「運用自如」便是無論創作什麼題材,都還是保有長處,讓自己的作品無論如何轉換,都還是在某些細節中,留下自己的標誌。換言之,莫為了一味迎合大眾,或是模仿某種風格,就迷失自我。

  基本上,就是每個創作者,要自行找出自我風格與大眾元素的平衡點。每個人所理想的平衡點不同,或許有人希望以保有自我風格為主,有人反之。抑或有些人的自我風格,本來就偏大眾,這類人若想走向大眾,自然比較容易,較不需要花太多心力跟現實妥協。

  不過,在渴望走向大眾之前,要先定義「自己想走的大眾程度」及「自己想走的大眾方向」,因為同樣是大眾,還是有細分的,是想老少咸宜呢?還是青少年為主呢?抑或以社會人士為主呢?畢竟青少年或是社會人士,也是相當龐大的族群,若能專攻其中一種族群,粉絲數量也可以相當可觀。只要別過度偏向子族群,比方只有御宅族或推理迷等小眾族群接受,而是讓許多子族群都有一定接受度,就算是走向一定的大眾了。

  此外,還需要清楚,「大眾元素」為何,諸如笑料、喜感角色、大場面、生動有趣的情節等。當然,並非只有包含「大眾元素」才能夠受到歡迎,重點是要有吸引人的要素,如劇情豐富精彩、角色立體鮮明等。若劇情與角色不夠突出,是難以讓大眾長久喜愛的。若是視覺影像作品,或許還能靠畫面、特效等技術來吸引觀眾目光,但若是文字作品,就更仰賴劇情、角色等基本要素的表現。基本上沒有絕對的套路,可以保證成功,只有讓自己的作品在基本要素上更加出色,方有被市場接受的機會。使用「大眾元素」只是幫助自己更加貼近大眾,但並非使用了,就能保證成功。更不是只有使用這些元素,才能夠成功,那只是一種方式而已。

  簡言之,在走向大眾之前,要先記得「你的名字」──或許自己可以換名字,想成為不同的創作者。但是,這一定要是出自心甘情願,是獨立思考過,而非隨波逐流的結果。

  那麼,該如何找出答案呢?只能多觀摩、多創作,持之以恆地耕耘,才會一步一步地,尋覓出答案吧。或許創作者,甚至是每個人,都在尋覓著什麼──也許就是自己理想人生的答案吧。


  四、結語


  寫至此,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本文可以從《你的名字》的電影分析,探討到新海誠的探索歷程,乃至創作者的反思?那是因為,新海誠就跟《你的名字》的男女主角同樣,似乎在尋覓著什麼──或許,他在記住自己的「名字」同時,尋覓出理想與現實的平衡了吧──至少筆者是如此期望的。

  然而,不單是新海誠,同為創作者在觀看《你的名字》後,也可以有所回饋,尤其是他的老觀眾,更是有所感觸。筆者就是從過去就關注他,寫過他的專題,也看過他每一部作品,因此對他的成長歷程,更是感觸良深。雖然筆者不認為自己是他的粉絲,但是他的關注者,為不可否認的事實。而且,同樣也是創作者,因此自然會反省,自己創作的走向。也再度反問自己的「名字」到底為何?

  這不單是自己的問題,也可能是許多創作者的問題,因此筆者特地探討這部分,希冀每個創作者,終能在走出理想道路之後,還能記得自己的「名字」。

  共勉之。

   最後誠摯祝福,新海誠在突破自我後,還能維持初衷,記得自己的名字,繼續創作下去──他將來又能讓觀眾耳目一「新」嗎?這個答案,讓我們再一次地,留給時間吧。



      歡迎追蹤粉專:)


196

39

LINE 分享

相關創作

【同人】碧藍航線同人LIVE2D | 厭戰 〈更衣室的邂逅〉 | 製作流程與心得

2024/04 觀看作品紀錄簡單心得 視覺小說

[達人專欄] 【日常】簡單獲得廉價勞工的方法

留言

開啟 APP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