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創作

日誌2020-05-14 20:27

[達人專欄] 當我們以為遠離了惡,其實惡或許近在咫尺──淺談《我們與惡的距離》

作者:湛藍琴海


  前言:
 
  諸君好,這裡是想看2019年度大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許久,但延宕至今才終於補完的湛藍琴海。其實本身絕少看真人劇,對真人片的興趣一向不大,但《與惡》盛名遠播,題材在眾戲劇中獨樹一幟,加上是台劇,這對未曾追過台劇的筆者而言十分新鮮,於是決定拋開一些預想的成見,親自觀賞了。

  如今我也是看過《與惡》的人了(雖然到這種時候才發表心得可能已經晚了),即便只是一介平凡觀眾,也不打算寫鉅細靡遺的劇評心得,畢竟詳細的故事內容、角色探討、心得評析,網路上俯拾即是,比筆者還更會寫的高人也多不勝數。故本文不再對上述所深入探討,直接從對本劇的可能迷思切入,再淺談個人對於本劇金句的看法,最後再做個總評。

  本文有劇透,不願被劇透者請三思或迴避,以下正文:

 
  正文:

  一、常見迷思:這是部廢死劇嗎?
 
  並不是,本劇並無探討死刑存廢問題,編劇呂蒔媛亦無探討死刑存廢之意,固然有提到「國家體制殺人」,但並未針對死刑存廢做出定論。且本劇並非單探討死刑議題,還探討媒體亂象、司法弊病、精神疾患、家庭婚姻、社會霸凌等,可謂包羅萬象,但也因為僅有十集,在劇情量甚大的情況下,或許難以面面俱到,但以拋出議題,發人深省而論,或許已經足夠了。
 

  二、金句語錄
 
  宋喬安(賈靜雯飾)

  (一)挪威的社會福利這麼好,還不是出了隨機殺人犯。我們的社會安全網,我們的教育體制,永遠控制不了那些加害者。

  這其實點出了一點:無論社會體制、教育制度如何完善,也無法完全阻絕犯罪,犯罪可能依舊無所不在,甚至每個人,都可能會無形中犯下「罪」;既然如此,人們能夠追求的,只有竭盡所能地將犯罪率降低,但要追求零犯罪的世界,那是不切實際的。比起追求世界不再需要法律刑罰,期望不再出現社會悲劇,讓司法兼具嚇阻、懲罰與修復的功用比較切合實際。

  (二)如果殺人犯還有他們的家人都不用負任何責任,那被害者和被害者的家人又算什麼?
 
  這也是為何大眾往往傾向於同情被害者及其家屬之因。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被害者/被害者家屬,而且可能是完全無辜的。明明沒有犯下任何錯,跟加害者也無冤無仇,但就是被加害者傷害或牽連了,如天降橫禍。這種無形的恐懼,可能是普羅大眾普遍難以原諒加害者(甚至是加害者的相關人士)之因。

  何況,即便加害者有所苦衷,才會「陰錯陽差」(即便是蓄意)犯罪,但被害者就應活該受害嗎?憑什麼讓無辜的被害者為了加害者「苦衷」而獻祭?被害者有成為犧牲品的義務嗎?

  當我們設身處地為加害者及其家屬著想時,那被害者及其家屬呢?我們或許可以同情加害者及其家屬,但被害者及其家屬呢?某些時候或許都值得同情,但在人性上,可能許多人更容易偏向同情「被害者們」。因為被害者們可能是無辜的,但加害者卻可能不是。
 
  (三)不要說我想要改革,我就是想要回到初衷,當初我們做新聞的初衷到底是什麼?

  也許很多時候,我們想做的不是改變,而是回到原本的樣子。變回原本的樣子。
 
  (四)我不想一輩子當被害者家屬。
 
  被害者家屬的身分或許無法抹滅,但心態上是可以轉變的。比起表面的標籤,心態上不再以被害者家屬自居自怨自艾更為重要。
 

  王赦(吳慷仁飾)

  (一)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
 
  一個人的好壞沒有絕對值,更無法量化,且每個人的定義不同,在自己眼中是好人,在他人眼中未必是。當我們擅自定義好壞時,是否是一種妄自尊大地貼標籤呢?
 
  (二)一個民主法治國家要靠殺人才可以撫慰人心,保障我們的安全。這個我沒有聽過,這太荒謬了。
 
  國家殺人或許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但至少可以解決一部分的問題──諸如阻絕再犯可能、殺雞儆猴、為自己的犯行付出代價、給被害者家屬一個交代等。光是這些,死刑並非毫無意義,或許如何執行,是否能夠嚇阻犯罪、或者造成冤殺都可以討論,但這不代表民主法治國家,不然不能使用「國家機器」殺人,更不代表必然不合情合理合法。
 
  (三)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家庭,不是每個人都在關愛下成長。他的確犯下了難以原諒的罪,我會說他是個罪人,可是他不一定是個壞人。

  罪人與壞人不見得會劃上等號,「好人」可能迫不得已而犯罪成為「罪人」,壞人可能會很巧妙地避開「犯罪」,但不代表他是良善的。

  有時候,好人比壞人笨,因為好人比壞人老實,更沒有算計。
 
  李大芝(陳妤飾)

  (一)你們殺的人,沒有比我哥少。
 
  殺人有很多種形式,不單是殺害生命才算數,媒體與輿論給被害者家屬的譴責與壓迫,也足夠使人生不如死,或者至少──在這個社會上,已經沒有立身之地,已經社會性死亡,這樣與被殺有何差異呢?

  不過數量本身不是最重要的,在劇中,李大芝的哥哥李曉明殺了九人,媒體與大眾對李家人的「追殺」僅有李家父母及李大芝本人,因此個人認為重點不在於殺人數量,而是強調「媒體輿論也可以殺人」這個概念。
 
  (二)沒錯,我哥是殺了很多人,但我和我家人連活下去的權利都沒有嗎?
 
  這回到了常提到的一種觀點「每個人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應牽拖他人」或「人是A殺的,不是A的家人殺的,不應對其家屬獵巫」,當然這種觀點沒有問題,只是追根究柢,加害者家屬(或相關人士)真的完全沒有責任嗎?假使對加害者多一點關心,是否可以及時發現異狀而預防?但當然或許這也太苛求了,畢竟若一個人會走歪路,也不見得是旁人可以預防的,這世上永遠都有太多防不勝防的事情──因為這世界總是充滿意外,無論是好是壞。

  但這不代表加害者家屬必然沒有責任,更精確的說法是──或許有機會預防,但絕非絕對,不一定要嚴厲苛責,同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不見得可以做得更好。

  應思悅(曾沛慈飾)

(一)笑開來,好運才會來!
  笑不一定會帶來好運,但可以讓自己覺得有更多好運。
 
  應思聰(林哲熹飾)

  (一)你可以不可以把我當一個正常人,當一般人可不可以,你把我當一個人可不可以?
  精神病患也不想被標籤化,不希望只是被當成「精神病患」而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是一個除了被貼上「精神病患」標籤的「人」,他們雖然罹患精神疾病,但除此以外,他們與常人無異,甚至也可能比某些「一般人」更人畜無害。

  當不使用異樣眼光時,或許所謂的「精神病患」可能也與常人無異。之所以會覺得精神疾患不正常,可能與先入為主有關。
 
  (二)卓別林說過一句話,人生近看是悲劇,遠看,就是喜劇了。
 
  對於這番話,個人的解讀是:當下感覺會很具體,身在其中容易感到徬徨,因為對於未來充滿未知;事過境遷,回首過往就能更雲淡風輕地看待往事,沒有當時現實的壓迫,就更能著眼於美好的部分(當初求生可能就夠辛苦了,自然沒有心力去著眼其它部分),或許類似雷諾瓦的名言:痛苦會過去,美會留下。
 
  劉天晴(于卉喬飾)

  (一)所以愛會消失對不對?
 
  沒有永恆的愛,即便如此人們還是渴求著愛,即便無數次為愛所傷,也不見得會放棄愛──就像那些為愛所苦的人們,或痛斥為愛獻身十分愚蠢,自己卻也無法對愛徹底心死,而放棄渴求的人們(或許還隱隱嫉妒著,可能連自己都沒有察覺)。
 
  宋喬平(林予晞飾)

  (一)你知道怎麼樣的病人最難痊癒嗎?就是你這種,沒有病識感的。
 
  沒有意識到自己問題的人,就不會想去解決問題,自然無法解決問題。
 
  丁美湄(周采詩飾)

  (一)先保護好自己的家庭,才有資格去幫助別人。
 
  連近在身邊的人都無法保護,甚至不惜犧牲身邊的人去保護更遠的人,是一種捨近求遠,也不見得是真正的善良──身邊的人,真的不如外人值得幫助嗎?或許其中要考量的因素很多,像是誰實質上比較需要幫助,或者是重要性的取捨──比方感情深厚等,不是每一個人都跟家人感情好,但如果是家人感情良好,甚至家庭就是最大的支柱的呢?還能辜負家庭,只顧追求自己的理想嗎?
 

  總評:
 
  這是一部議題層面廣泛的戲劇,但也因僅有十集,劇情量大,角色眾多,自然難以面面俱到(像是收尾有些倉促,在黑暗沉重的調性下,結局顯得有些強行圓滿),部分可以多加延伸的角色,戲份明顯被壓縮,難免有角色面向被窄化的情形。如思悅的未婚夫凱子,自從本尊出鏡後,沒有任何加分戲分,形象分數一路下滑,之後也與思悅的婚事告吹了。凱子無論是在戲裡戲外,都遭受不少批評,但個人認為,其實凱子固然有言行不當之處,但他的形象其實很貼近一般人,今天換做自己是凱子,有多少人可以包容未來的妻子有個思覺失調症(精神分裂)的弟弟?可以承擔妻子可能也有精神病症的相關基因風險?此外,未婚妻因為家庭狀況不斷,而延宕婚事,甚至滿腦子都是在想自己的家庭問題,對於未婚夫疏於關心,有多少未婚夫可以承受呢?


  或許凱子沒有足夠關心與體諒未婚妻的家人,但同樣即便是陽光堅強如思悅,她也因為現實的種種壓迫,已經無暇關心未婚夫,更遑論準備婚事,這固然情有可原,但對於凱子而言,這無疑會使內心很不平衡。對於未來也會感到焦慮與徬徨,這自然會逐漸消磨掉耐性,甚至是感情。從劇中表現來看,他無疑愛思悅,但思悅的家庭狀況過於艱困,自己也有家族與事業的包袱,迫於現實,他無法愛屋及烏,這也是情有可原。

  若想得更深,思悅不單是將家庭擺在第一位,對於房客李大芝也十分重視,可能更甚於未婚夫。對於未婚夫而言,未婚妻居然會把房客看得比自己重要(把大芝視為家人),還是隨機殺人犯的家屬,這自然是難以接受的。思悅或許也愛凱子,但愛到什麼程度?或許就跟凱子一樣,即便相愛,但也僅止於此。既然感情不夠深厚,那分道揚鑣,或許真的是最好的選擇。

  當然,誠如上述,凱子確實有言行不當之處,諸如沒有好好關心思悅的弟弟思聰,一見到剛出院的思聰,就鼓勵他去工作,不把思悅說「他現在還不能去工作」的話當一回事;思聰醉吐在車上,他不是關心思聰的狀況,而是大喊「這是我姨丈的新車」,雖然他解釋過若是吐在自己車上沒關係,吐在他人的車上會有難以交代的問題,但很顯然他把姨丈看得比未婚妻的弟弟還重要;跟思月起爭執時,還搬出自己的母親,說「我媽說得了這種病,是因為祖先做了缺德的事,妳不檢討妳家還檢討我」,這自然是非常莫名其妙而且極其羞辱人的。但在筆者看來,撇開這些偏激的情緒化發言,凱子本性不壞,他在外工作也沒有找比思悅條件更好的女人,跟思悅爭執時,也不會動手,即便思悅怒提退婚,他也沒有死纏爛打,而是很乾脆地走人,沒有惱羞成怒更沒有起更激烈的衝突。無須過於苛責了。

  再來是卯帥學長,為了搶獨家,在未經他人同意下偷拍,提供給媒體做成專題報導,這當然是不道德的,但大芝身為媒體人,卻對此沒有戒備,確實也有疏忽之處。這樣說並非檢討被害人,卯帥學長無疑有錯在先,這件事情或許只是傳達出:確實有無良媒體會為了搶獨家不擇手段。只不過,或許礙於篇幅,學長的戲份僅限於傷害李大芝,而沒有更進一步的描寫,作為李大芝大學時期的重要人物,個人認為略微可惜。若學長有更深入的描寫,或許就不會只是純粹的反面人物,而是跟許多角色一樣,有血有肉、善惡並存的人物了。


  除此以外,本劇最明顯的缺點就是過度巧合,雖然這是因為角色眾多,為了方便串接而有的劇情需求,但斧鑿的痕跡過於明顯,講白了就是御都合主義,雖然這是常見的通病,編劇也有此自覺,但以社會寫實的作品而言,這終究是最讓人出戲之處。

  即便如此,對於本劇我依舊給予高度評價,光是能夠探討這些社會議題就難能可貴,劇情寫實度也大抵足夠(除了過度巧合),能讓人身歷其境,很難得看到一部讓人如此入戲的作品了,至少對個人而言是如此。

  誠心推薦給想要反思台灣社會問題,或想了解「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的每一位。

64

23

LINE 分享

相關創作

8。<和山田談場Lv999的戀愛>動漫心得~

【同人】碧藍航線同人LIVE2D | 厭戰 〈更衣室的邂逅〉 | 製作流程與心得

2024/04 觀看作品紀錄簡單心得 視覺小說

留言

開啟 APP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