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面對傳承,學習理解,且原諒——閱讀《隱娘》

大獵蜥 | 2022-06-13 23:47:07 | 巴幣 2 | 人氣 658

之前就跟幾個朋友聊過幾次《隱娘》,真的不是一部很好談的作品。我覺得談這部作品得從個人即政治的觀點出發,而且其實是我不完全認同的觀點。所以前段啦哩啦砸講一堆廢話,就只是想談自己為什麼對這本小說有興趣。
學會25日有讀書會,要是沒有意外會如期舉辦吧。到時候再來聽聽其他人的想法!

---以下為正文---

開門見山說,我認為《隱娘》的心得非常難寫。

自己蠻喜歡《摺紙動物園》這部作品,對我來說,在美華人這件事情像是某種傳說故事。小時候,我父母那輩三不五時就會提到「某某某全家移民美國」,或者是說「某某某把兒女送到美國唸書」之類的。我也聽過一些比較不熟的長輩,逢人說自己的兒女在美國念書,然後當醫生之類的。我跟我男友分享這些故事時,他也說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多少也都有聽過,甚至有親眼見證有人去美國生活之類的。
我是個討厭換環境的人,這輩子甚至從沒搬家過,因此很難想像那種會選擇離開原本生活環境,前往異國生活人的心理狀態(這等到長大後才慢慢理解)。

而「美國」這個國家則像是某種樂土的,只要到美國,好像就達到某些成就,或是去那邊觀光也行,我記得我小時候父親出差去美國,帶回來的紀念品是兩件莫名大件的維尼跟跳跳虎T恤,當毯子都行,全家沒人能穿上去看起來很OK,但我們還是很高興地當毯子用。我外公曾去過雙子星大樓參觀,那是他非常熱愛的旅遊回憶之一。

其實寫評論時我不喜歡談論到自己,但談到劉宇昆的《摺紙動物園》或是《隱娘》,我似乎感覺到,這兩本都是相當「個人政治」作品,即是個人是如何受到歷史、族群、社會、環境等大的東西影響,乃至自己的人生到情感情緒,都受到那股巨大的力量所牽制。我會對於劉宇昆作品有興趣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我對於那些前往美國的(華)人帶著一股好奇,是說,他們是在什麼狀況下選擇離開成長的地方,之後在新的地方會遇到什麼事情,其心理狀態又是如何?還有他們的人生又會受到什麼影響。

必須承認,劉宇昆的作品對我就像是另類的留學生文學。從他的作品裡,我讀到在美華人二代的個人政治觀,或是說是價值觀,還有對於一代移民的想法。

雖然劉宇昆在《隱娘》強調,自己寫這部小說的目的不在於跟讀者溝通,但《隱娘》整體看下來,我認為它是一部傳達意義很明顯的作品,抑或是說,它試圖傳達在美國成長的二代,是如何看待他們身處的世界,以及對於上一代各式怨懟。

「他們就像爛掉的黏蘚一樣緊巴著他們的過去。」她一邊說,一邊感覺憤怒在她體內沸騰,「這讓我們感覺很糟、感覺不完整,好像我們永遠不可能跟他們一。樣好但他們甚至沒辦法在外面撐過一個小時!」——〈鬼日子〉

在劉宇昆的作品中可以時不時看見,華人社會桎梏於個人身上的價值觀,或是華人歷史加諸在個人的悲劇。像是我自己個人蠻喜歡的「神祇系列」,分別是〈不願被束縛的神祇〉、〈不願被殺死的神祇〉、〈沒有白白死去的神祇〉,依照主觀認知,它談的是上一代做出選擇後犧牲,而下一代則繼承並承擔上一代的選擇。以及多篇談關於上一代所做的因,下一代接受果,並原諒的故事,像是〈鬼日子〉、〈有關母親的回憶〉、〈七個生日〉等。〈隱娘〉與〈灰兔、緋紅牝馬、煤黑花豹〉,則是闡述背負長輩期待,但那些期待卻是會毀掉自己的人生。比起藉由科奇幻設定去談宏觀事物,劉宇昆相當著重個人,但這個人又是大的宏觀事物所影響。故事裡面角色能做的,也僅是好好地面對自己的困境,用微小的力量跟世界搏鬥,或著退場。

我想磨練我的天賦,發揚光大,以嚇阻不義之事、為那些會將世界變得更美好的人照亮道路。我將保護清白者、護衛弱小者。不知道我能否永遠做正確的事,但我是隱藏的女孩,我忠於所有人都渴望的那份安寧。
我終究是個賊。我為自己偷來我的命,也將為其他人偷回他們的命。——〈隱娘〉

我壓下手中的觸發器,蘿倫在我離開前給我的。過去的我的最後一份禮物,郵我送給我自己。在事情實際發生前,我想像我的脊椎被炸成一百萬小塊。我想向所有破碎的我,原子用力維持圖形片刻,維持協調一致的幻象。——〈重生〉

用比較武斷說法,我認為《隱娘》是一部闡述個人經歷與政治緊密連結的作品。不過作者本身並不是想批評或是控訴,而是力求去呈現大環境下個人的選擇其原因為何?並造成什麼樣的遺憾與痛苦?

在如此殘忍的叩問中,作者選擇使用十分溫敦的筆法,企圖讓人理解並接受上個世代所留下的創傷(最起碼不是要相互衝突)。甚至於故事其中,我感受到裡頭故事充滿了「傳承」味道,然該傳承所包含的是種苦悶的情感,無法完全接受上一輩安排,卻也無法完全融入異鄉,是種非常矛盾的感受。

其實我不太清楚華人離開故鄉到美國生活的狀況,或是華人二代又是怎麼看待自己與大環境,是順遂還是極度苦悶?因為每逢大選,那些回來的長輩(我父母輩的朋友),好像都有種說不出的奇怪感,看起來光鮮亮麗但又一副欲言又止。對我來說,那是個非常難以理解的互動。這也是為什麼我對於劉宇昆的作品有著濃厚興趣,他故事談論到某個我記憶裡那些神秘的族群——舉家遷徙到美國生活的亞洲人心理狀態。

當然,這也許是作者個人的人生看法或是主題訴求,不能一概而論,然《隱娘》這部作品的確算是替我鑿了個洞口,供我窺探在美華人的某些面向。「離開亞洲,移居美國」那是某個世代的價值選擇,而這份選擇劇烈改變自己與後代的人生,其當中有好有壞,有犧牲也有收穫。我認為,劉宇昆雖然暴露了華人的某些窘境,但他也用非常堅定的態度闡述出,上個世代已做出當時他們認為的「最好選擇」,並努力指引下一代走他們認為的「最好未來」,他們盡力的給予他們能給的愛,雖然無法盡善盡美,可是那就是他們所知「最好」的人生,無法全然地苛責或是拒絕,包容相互的創傷,並其進行和解。
之前在中央社網站看過劉宇昆的專訪文,其文章中他講述道:

「我們被愛的方式教會了我們如何愛人,我們受傷的經歷建構了我們看待痛苦的方式;層層疊疊,故事接著故事,歷經漫長的探索、取經,是沿途遇到的導師、朋友、情人和惡棍留給我們的傷疤與老繭成就了我們」

從訪談內容來看,他相信無論愛跟傷害,都是造就人的一部份。也因此,我相信《隱娘》裡這十九篇故事,實質就是一部談論關於愛與傳承,愛與傷害,愛與原諒的作品,整部故事集最末了的〈切〉,我認為也許就是他為這部《隱娘》所下的解釋。

撰寫聖書的人也曾如是。他們在熾情與熱誠中寫下相信為真的故事,但多有錯判。他們只是人類。——〈切〉

最終,〈切〉這篇故事裡最後一行僅留下「記住遺忘」四個字,而作者是要人記住什麼?遺忘什麼?我想,就是得由讀者自行判斷了。

創作回應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