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創作

日誌2024-06-03 00:22

『TED-Ed』靈魂繪畫,挖掘情感中賦予的人性焦慮「影音推」

作者:赤紅時夜


『TED-Ed』

《吶喊》為何如此尖叫?
※選擇中文字幕


  《吶喊》(挪威語:Skrik),或譯稱《尖叫》,通常是指挪威畫家愛德華·孟克在1893年的作品,是表現主義繪畫風格的代表作,表達了強烈的「存在性焦慮」。

內容

  《吶喊》為挪威表現派畫家愛德華·孟克的代表作之一。畫面的主體是在血紅色映襯下一個極其痛苦的表情,紅色的背景源於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發,火山灰把天空染紅了。
  畫中的地點是從厄克貝里山上俯視的奧斯陸峽灣,有人認為該作品反映了現代人被存在主義的焦慮侵擾的意境。

  1890年,愛德華·孟克開始著手創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作品「生命組畫」。這套組畫題材範圍廣泛,以謳歌「生命、愛情和死亡」為基本主題,採用象徵和隱喻的手法,揭示了人類「世紀末」的憂慮與恐懼。而本作《吶喊》,是這套組畫中最為強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

  孟克與在20世紀初興起於德國和奧地利的先鋒派表現主義藝術運動之間同樣關係匪淺。紐約新美術館於2016年主持的「孟克與表現主義展」探討了孟克與先鋒派表現主義藝術運動之間的關係。
  儘管展覽著眼於孟克藝術生涯的後期,但仍然為1895年創作的這幅《吶喊》找到了一席之地。

  孟克在1892年1月22日的一篇日記中記錄了《吶喊》的靈感來源:「我跟兩個朋友一起迎著落日散步——我感受到一陣憂鬱——突然間,天空變得血紅。我停下腳步,靠著欄桿,累得要死——感覺火紅的天空像鮮血一樣掛在上面,刺向藍黑色的峽灣和城市——我的朋友繼續前進——我則站在那裡焦慮得發抖——我感覺到回蕩在大自然那劇烈而又無盡的吶喊。」

  日本有人認為,日記中最後一句指明了,畫題吶喊並不是指畫作中的人物吶喊,而是日記中提到的「回蕩在自然的吶喊」之意,畫作中的人物則是在因自然的吶喊而掩耳戰慄。


12

2

LINE 分享

相關創作

『極遊組』獨特體驗的《動物井》,奇思妙想的重返遊戲「影音推」

『杯子蛋糕實驗室』回歸休閒的縫合射擊,《極惡戰線》的客群配對「影音推」

『DBS』冷戰蘇聯的先進戰車,北約反戰車理論的假想敵「影音推」

留言

開啟 APP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