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日期:2025年3月25日。
書名:《廢線彼端的人造神明》。
集數:1集全。
作者:瀟湘神。
《廢線彼端的人造神明》是瀟湘神歷時10年醞釀的科幻小說,融合了推理懸疑、超能力戰鬥、青春愛情與臺灣歷史文化等多元元素。故事設定在東北角的廢棄鐵道深澳線,並圍繞著金瓜石、水湳洞等具有歷史意義的地點展開。
小說的主線情節描述一位熱愛桌遊的大學生程頤顥,意外收到廣世公司寄來的神祕邀請,成為「人造神明」的試用者之一。他所契約的神明是「偷竊之神」雕龍,寄宿於他的手機吊飾中,兩者之間的互動充滿趣味與火花。然而,隨著試用者接連遭遇綁架,程頤顥開始意識到這場試用背後隱藏的危險與陰謀。為了揭開真相,他與好友溫正輝、女主角加賀美等人共同踏上冒險之旅。
小說中巧妙地融入了臺灣東北角的歷史與文化元素。例如,故事提及了2000年象神颱風引發的土石流災害,導致猴硐國小被迫遷址。這段歷史背景為小說增添了真實感,也讓讀者對當地的災害歷史有更深刻的了解。此外,金瓜石地區的歷史在小說中也有呈現。金瓜石曾是臺灣重要的金礦產區,見證了臺灣礦業的興衰。小說透過描寫這些歷史場景,讓讀者感受到時代變遷下的繁華與沒落。甚至提到臺灣金屬鑛業股份有限公司(臺金公司),曾是重要的礦業公司,主要經營金屬礦物的開採與精煉。該公司成立於日治時期,最早與日本的礦業開發有密切關聯,並在戰後持續營運,成為臺灣金屬礦業的重要代表之一。
臺金公司在臺灣的東北角,如金瓜石與水湳洞地區,曾經擁有大規模的金銅礦開採與冶煉業務。這些地區因蘊藏豐富的金、銅等礦藏,吸引大量礦工及其家庭遷入,形成繁榮的礦業社區。當時,臺金公司的運作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也使金瓜石成為臺灣的黃金城鎮之一。然而,隨著礦藏資源逐漸枯竭,以及全球市場變遷與開採成本上升,臺金公司的經營逐步衰退。到了1980年代,礦業的經濟價值已難以支撐持續開採,最終導致臺金公司關閉礦場並停止相關業務。目前,臺金公司的舊址,如水湳洞的十三層遺址(水湳洞選煉廠遺址),已成為歷史遺跡,見證臺灣礦業的輝煌與沒落。近年來,地方政府與文化團體也積極推動相關區域的觀光發展,使這些礦業遺跡轉型為歷史景點,吸引遊客前來探索臺灣礦業的歷史與文化。
水湳洞的十三層遺址亦是故事的重要場景之一。該遺址是過去礦業精煉廠的遺跡,現已成為著名的觀光景點。小說中對十三層遺址的描寫,營造出神秘而懸疑的氛圍,為故事增添了奇幻色彩。臺鐵深澳線的介紹在小說中也有所涉及。深澳線曾是連接瑞芳與深澳的鐵道路線,現已停駛並部分轉為觀光用途。小說以這條廢棄鐵道為背景,展現了廢線的荒涼與神秘,為故事增添了獨特的場景設定。
作者的創作背景相當豐富且多元,靈感的來源可以追溯至2008年。當時,作者因打字錯誤將「神靈狩」誤寫為「神零售」,由此萌生了「將神拿來買賣」的故事構想,最終發展成「神試用」的超能力戰鬥故事。此外,作者深入研究臺灣金瓜石的礦業歷史,包含曾被譽為「日本第一金礦山」的礦區、廢棄鐵路以及十三層遺跡,這些實地考察元素使得故事的舞臺融合了地方史與奇幻色彩。而日本遊戲《零~月蝕的假面~》及其主題曲〈ゼロの調律〉也對作者產生影響,讓作者腦海浮現「廢棄學校中少女彈琴撕裂結界」的畫面,這一意象成為故事的核心基調。
作為長期的TRPG(桌上角色扮演遊戲)主持人,作者受TRPG的影響深遠,並採用泛用規則《GURPS》構建故事的世界觀,以強調玩家自由與互動的要素。早在2009年,作者曾以類似的主題帶過一場TRPG團,當時的角色如「頡中書」(以「不破的邏輯高牆」聞名)等人的互動為故事原型之一。然而,隨著思想與寫作風格的轉變,原始設定後來經過大幅度改寫。此外,小說的時代背景設定於2013年,正值海洋科技博物館開幕前後,因此作者需要重新考證當時的科技環境,例如MSN的退場與LINE尚未普及等細節,以突顯十年間科技發展的變化與落差感。
在小說的概念設計中,「神試用」蘊含了對權力的隱喻。故事中的「神祇」如「豎琴」「忘心」賦予試用者超能力,象徵著「權力的試用與代價」。此外,小說中的「瓶中小人」代表著無限權力,作者藉此批判極權思想,強調權力應透過政治協商與限制,以避免濫用導致毀滅,就如「無限水源若無節制將淹沒地球」。人性與團體動態也是故事中的重要主題,小說的結局暗示主角群未來可能因利益衝突而內訌,反映出「當危機感不足時,團結是一種奢侈」的現實。角色如程頤顥對「瓶中小人」的恐懼,則體現對絕對權力的不信任,進一步呼應作者對民主責任的思考。
地方歷史與廢墟美學是這部作品的另一大特色。小說透過金瓜石的礦業史、深澳線鐵路與十三層遺跡等臺灣地景,賦予故事獨特的歷史層次與浪漫的廢墟氛圍。同時,透過廢棄場景,如學校、月臺等,營造出超自然戰鬥的戲劇張力,並搭配音樂元素(如鋼琴聲)強化敘事節奏,使故事更具沉浸感。小說的開放式結局也增添了更多未解之謎,後記中提及的留白角色,如顏中書姊妹、「活著的屍體」、莊津鈺的行蹤,以及「瓶中小人」的哲學探討,皆為可能擴展為多線敘事的伏筆,而不僅僅是單一續集的鋪陳。
作者透過《廢線彼端的人造神明》巧妙融合臺灣東北角的地方歷史、TRPG的自由精神與政治哲學,創造出一個既真實又奇幻的故事世界。小說結合奇幻、推理與冒險元素,細膩描繪了金瓜石、水湳洞與深澳線等場景,並在緊湊的情節中探討權力、責任與文明發展等深層議題,使作品超越單純的娛樂性,成為承載社會隱喻的文學實驗。後記更揭露作者在創作過程中的掙扎,如改寫舊構思、考證時代細節等,進一步凸顯小說的厚度與思想性。對於喜愛推理懸疑與臺灣歷史文化的讀者而言,這本小說無疑值得一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