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

KANASHIMI | 2018-07-13 23:24:19 | 巴幣 20 | 人氣 138

和兩三百年之前的世界不同,在現在這時代,決定國家富裕程度的因素除了國內天然資源,就是能多大程度的應用新科技,以及維繫活絡的經濟體制。通常充分教育人民、讓人有發展自己專長與興趣的自由,這樣的政治體制比較容易產生創新;因此民主政體比起把人民調教成羊一樣溫馴的社會,往往來得更充滿活力、也更有容易有創新研發。依照 What Technology Wants 提過的演化先決條件;如同人類的道德觀,國家制度也不斷演化中。變異度高(體制能容許更徹底、顛覆性變化)的較容易調整、適應環境並存留。好的制度將留存下來被採用,相較於日新又新、隨時完善自身的制度,那些不夠開放又希望人民純樸和善的,遲早會被淘汰。只是對人的一生來說,制度改變的速度有時頗為緩慢。

除了解釋為何有些國家貧窮,而有些國家富裕;這本書另一個主題是為何工業革命不是從中國開始。大分歧和創新科技並利用新技術有關。就這本書作者的觀點而言,在廣納型經濟下個人資產以及創意有保障、創新有利可圖,社會階層的流動更為自由而非缺乏競爭壓力、幾無希望的貧富世襲,因此促進了科技創新。在專制政體下,創新反而無利可圖或被抑制,才造成生活萬古不變的樣態。像在中國,社會底層的人們要翻身,只能依靠讀千年不變的聖賢書、科舉;創新技術不但被人看不起,還常常沒有實質經濟效益,頂多只對能現學現用、具實用性的機巧技術有興趣。因之人們往往流於短視,而不深究現象背後運作機制並建立理論;要打破砂鍋問到底,還得注意道德凌駕真理的社會風氣。而且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往上爬。儒家文化隆古賤今,思想都僵化了;最優秀的人才都將精力費在把經典背得滾瓜爛熟,而非做技術研發;然而光是背誦不能帶來創新。一旦功成名就基本上就衣食無虞,想更進一步必須懂得官場禮儀與八面玲瓏,該擔心的是如何揣摩上意、明哲保身,都和創新研發八竿子打不著。那些有權勢的人多很會背書,而非有好點子鑽研自然科學的人,他們也不欣賞「玩物喪志」的傢伙,即使科學理論需要從不斷的實驗中產生。是以雖然中國強大的王朝維繫了國泰民安的經濟榮景,但不進則退,科技不斷推陳出新、生產力大幅提高的歐美最終還是超越了中國。

關於民主的未來,我不怎麼相信人性。民主只是一種讓人們有機會爭取自己權益的機制。但是人們也很可能沒注意到自己的權益被侵害,或是自己太短視了;未來人工智慧應該要補助人們做決策。有朝一日或許我們要做的決策機器都幫我們做好了。當我們抱持疑問時,機器還能夠說服我們,告訴我們為什麼這樣子做比較好。就算我們心有不服,但在屢次發現人工智慧下的決策比我們更周全、確實為國家帶來更好的前途時,或許我們就會心甘情願了。

本書的啟示之一是領導者(包括國家統治者與企業家們)若沒放寬眼界、走長遠的路,只目光短淺想以壓榨他人、不留餘地的方法經營,那麼組織就沒法長久。所以企業經營才需要注重研發創新。人類對待地球的方式也是同樣的道理。只知道榨取自然資源來滿足自身利益,那麼地球很快也就會不適合生存了。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